一个人的“社区报” 北峰老杨办报6年手写20多万字
杨洛东谈起办报时很谦虚
社区报
闽南网6月3日讯 有这么一张报纸,从记者到编辑、发行员,都由主编一个人全包了。
这就是丰泽北峰群石社区的《社区艺苑》,办了6年,已经出了77期。这位主编杨洛东,不会电脑打字,这20多万字的新闻内容,都是他手写出来的。
“谁也别小看了这小报,办起来跟大报纸都差不多呢。”对这份自己加班张罗出来的社区报,老杨津津乐道。那意思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别小瞧的社区报”
每月《社区艺苑》出报纸那天,老杨就跨上“小电驴”送报去——泉州市计生协会、北峰街道办和其他兄弟社区、社区的中心户长等,要送出200份。
这份社区报,2006年1月在群石社区创刊,到今年5月已经出了77期。
这张单面的A3纸上,内容颇丰富。有全国、省里的大时政,也有社区的工作动态,有社区老人会等举办的活动。不定期的,还有人物专访,有时是社区先进工作者,有时是社区里的孝亲故事。几乎每期都会有副刊,登着一些人生格言等。
“得是最近发生的,新鲜、典型的,那才有人想看啊!还要根据重要性,决定版面大小和位置。”老杨说,这份小小的报纸,内容可不马虎。记者发现,这份小报,还讲求时效性,3月的头条是志愿者服务,5月则结合了母亲节。
“这样的社区报,泉州可能难找出第二份了!”街道头家说起来颇觉骄傲。
一个人办一张报
67岁的杨洛东,头发花白、个子瘦小。
老杨早年高中毕业,没上过一堂新闻理论课,但却一直是个报痴,爱看报,爱写东西。他说,年轻时,每次看到各报纸上的好文章、好报道,就要剪下来,到现在,剪报本都贴了厚厚的十多本了。
老杨在群石社区工作30多年了。现在就为社区张罗出这份《社区艺苑》,利用空闲时间义务加班,“社区需要这样一份报纸,我又喜欢做,就够了!”
一张报纸,得有主编、编辑、记者、校对、发行等众多职位,这些由杨洛东一个人全包了。老杨不会电脑,他得把写好的内容,删改多次后,再把定稿的4000多字工工整整地抄写到本子上,请人录入电脑去排版,而这要花去他好几天的时间。6年下来,他手写见报的新闻稿有20多万字。
主编老杨的办报经
见到记者,老杨也乐意讲讲自己的办报经。
老杨说,社区不大,人都熟悉,还得找些新鲜东西,就必须挖掘题材。比如说,一个湖南女子来社区打工,承包菜园子赚钱,如今一年能赚10万元。这样的题材,老杨就能挖掘一篇社区人物,写出来鼓励外来工积极创业。
杨洛东有个习惯,口袋里总插着一些节目单、会议材料或者活动宣传单,搜集素材。“东西多,关键得挑,挑人家想看的”。
光有素材还不够,还得妙笔生花。“要是形式呆板,也没人要看”,老杨说。还真是这样,就连社区一出晚会,几个歌舞表演,也许一般记者写出来都是一个样,老杨却能变着花样来描写。有时,写个人物故事,他还用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
“最重要的,是标题!题好半篇文!”老杨说,有时为了取个满意的标题,要斟酌半天。为此,老杨还经常找古诗词和对联,以求朗朗上口。
还想着扩版呢
老杨虽然老,头脑却不呆板。他觉得自己这份社区报,跟创刊时已有了很大不同。
老杨说,随着传媒的发展,读图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社区艺苑》这几年用的图片也多了起来。“我看那么多报纸,都重视图片和版面效果,图文并茂才更好”。这几年,老杨还把更多关注服务性内容,以及更多服务于老年读者的内容,搬到社区报上。
聊到纸媒的未来时,老杨颇有自己的见解。
这位老报痴说,虽然现在阅读习惯改变太多了,但他对社区报还是乐观的。他说,很多年轻人都倾向于用电脑、手机等来浏览信息,不过有趣的是,身边的人还是忍不住关心身边发生的事情,“本地化的信息会让人更关注”。
老杨还设想,《社区艺苑》能扩版,现在是单面两个版,要是有4个版,那能容纳的信息就更多了。(海峡都市报闽南版厝边记者 李秋云 黄谨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