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非公企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2008年3月,63岁的朱黎川通过公开招聘,成为纳川公司的专职党务工作者。几年来,在老朱的带领下,公司党支部围绕企业科学发展目标开展党建工作,得到了业主和广大员工的认可。在他的努力下,公司五分之一的员工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双选双聘”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已在我市全面推广。“双选双聘”,即由地方党委组织部门与企业共同选拔、共同聘用、共同管理企业党务干部,地方财政与企业按比例共同承担党务干部经济待遇。通过采取企业内聘一批、社会招聘一批、机关事业单位选聘一批的办法,推动我市企业党务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目前全市共“双选双聘”企业党务干部870多人,有效解决了企业党组织“有人办事”问题。
为打造一支素质优良、专兼结合、数量稳定、发挥作用好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干部队伍,市、县两级非公有制企业党工委均配备书记、专职副书记各1名。目前全市共配备专职副书记13人,兼职党工委委员155人,乡镇企业党委副科级专职副书记48人。
指导方法
分类推动与区域互动相结合
区域整合、条分缕析,一子落下、满盘皆活。根据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不平衡和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集聚的实际,我市在加强分类指导的同时,注重区域资源整合,下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一盘棋”。同时,根据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与农村、社区党建相互交叉、互相渗透的实际,统筹非公有制企业与农村、街道社区各领域党的建设,组织1000多个机关事业单位、农村(社区)和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结对共建,在300多个企业比较集中的开发区、工业区、商贸街区和商业楼宇探索“组织单独组建、党员集中管理、活动联合开展”的区域党建工作模式,形成区域统筹、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在以区域化促进党建工作科学化方面,泉州开发区先行一步。在纵向上,成立了开发区“两新”组织党委,统筹全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按照地域相近原则,把全区企业划为4个党建片区,每个片区成立党建工作站,构建“开发区党工委——‘两新’组织党委——片区党建工作站——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纵向管理格局。在横向上,以片区为单位,牵头开展企业党组织星级评比活动,片区党建工作站下设流动党员联合支部,把未组建党组织的企业、党建基础薄弱的企业纳入统一管理,由片区内党建典型单位统筹帮带党建基础薄弱的企业党组织,形成横向联动格局。
工作保障
整合外力与激发内力相结合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离不开良好的外部条件。市委把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纳入“二次创业”和现代化泉州建设的总体布局,建立健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非公有制企业及其党建工作制度,把企业党建工作作为企业主或企业管理人员参与各类评先评优及推选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重要依据,营造浓厚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氛围。同时,建立“财政拨助、党费补助、企业资助”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经费筹集机制,落实企业党建经费。
而源自企业内部的动力更是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永葆活力的根本。如今,“党建强、发展强”已成为不少企业主的共识。围绕“管理共抓、发展共谋、和谐共促、文化共建、人才共育”的“五共”要求,我市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中实行组织“目标管理”、个人“亮岗履职”,推行决策管理层与党群组织“联席会议议事、分类征求意见,联名公开承诺、分工负责落实,联合开展活动、分步组织实施,联动实施考评、分别兑现奖惩”的“四联”工作法,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和政治引领、决策管理层支撑保障、企业群团组织协作推动、党员队伍示范带头、人才队伍引领和广大职工主人翁作用,有效激发企业主、决策管理层以及广大党员、职工员工对党建工作的支持和参与热情。
据统计,自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员职工承诺事项26万多条,兑现率超过80%;企业党群组织承担急难任务、技术革新5600多项,为企业创造效益超过50亿元。
落实责任
组织部门主抓与涉企部门齐抓相结合
在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早已不是组织部门“一家之责”。市委将抓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列为各级领导班子及干部实绩考核、党委书记履行党建工作责任制专项述职的重要内容,明确各级各部门党建工作责任,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综合协调、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市、县两级组织部门负责本辖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规划布局,非公有制企业党工委实行委员制,建立联席会议议事决策、工作例会以及督查通报、考评激励、党建责任移交等制度,确保党建工作责任落实。各相关部门依据分工,明晰权责。在市委坚强领导和涉企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推动下,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红色脉搏”跳动得愈加强劲有力。
□本报记者谢曦通讯员魏璐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