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文化事业呈现朝气蓬勃喜人局面
惠安县体育中心和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陈峻峰摄)
惠安南派布袋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陈峻峰摄)
近年来,惠安县以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为目标,坚持以“和谐文化工程”为抓手,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切实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县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先后获得“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石雕之都”、全国文明县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县和福建省最佳旅游目的地、优秀旅游县、文化先进县等荣誉称号,走出了一条特色独具、多元并进的发展之路。
传统文化内涵全面提升
始终把“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弘扬传统,保护遗产,丰富文化内涵”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力抓手,加强文化根基和文化精神的培育,充分展示惠安文化底蕴,着力打造具有惠安特色的文化品牌,用文化来提高惠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惠安的综合竞争力。
一批体现惠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惠安女服饰”、“惠安石雕”和闽南民居(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分别入选第一、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惠安石雕”商标获得“地理标志”注册认定,惠安木雕、惠安南派布袋戏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惠东文化以其独特的民俗、服饰被纳入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
一批时代精神昂扬、地域特色鲜明的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惠安女舞蹈《赶送节》继《海网渔歌》、《好年冬》、《七星灯》之后又荣获全国群众文化政府最高奖——群星大奖(含创作奖),戏剧《背后的箫声》摘得中国戏剧文化奖金奖,木偶剧《魔箱》继《惠女英豪邱二娘》之后又获全国金狮奖银奖,“人与自然”等三件木雕作品亮相世博会国家馆并获金奖,30集电视连续剧《辜鸿铭》剧本进入筹备拍摄阶段。
先后成功举办了6届中国(惠安)雕刻艺术节、5届中国惠安传统雕刻大赛和6届中国(惠安)国际石雕石材展示会等一系列国家级、国际性的雕刻艺术赛事和经贸活动,吸引了一大批中外雕塑家、民间工艺大师、专家学者以及雕艺商人;先后组织雕艺作品参加第五届中国(深圳)文博会、第五届福建省“争艳杯”工艺美术精品大赛等重大展览比赛,共有69件作品获奖,其中金奖9个;主动与各大院校保持密切联系,连续举办三届全国高校毕业生石雕创作营活动。国家级、国际性大赛的接连举办,让惠安雕艺誉满天下。
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近年来,惠安县积极引导和组织群众,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化体育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群众文化活动在城乡蔚然成风。
每年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利用元旦、春节、建党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精心组织安排节庆文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该县每年组织举办的各类大型文化活动达200余场(次)。
同时,积极开展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文化“三下乡”活动,先后协调组织“欢乐泉州·和谐惠安”、“情系重点工程、服务和谐海西”等大型文化下乡活动来惠演出,让群众在自家门口享受文化大餐,红歌合唱节、经典诵读、广场舞等已全面普及;组织南音、高甲、木偶等各类文艺团体,以各种形式把文化送往农村,已连续举办二十届“芳草之夏”戏剧展演活动,每年均组织夕阳红艺术团等下乡慰问演出近10场,极大地丰富群众业余文体生活。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让南音、高甲戏、布袋戏等多种民俗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文化基础设施惠及于民
坚持县、镇、村(居)三级联动机制,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文化惠民为目标,积极争取文化建设项目,不断加大财政和政策扶持力度,全面加快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革命历史纪念馆、新广电大厦、石木雕博物馆等一批文化阵地建设。加大农村基层文体设施建设力度,已建设惠安县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和10个乡镇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场所,有灯光球场65个、健身路径135条、“亿万农民健身”工程点155个、农家书屋134家、书报刊亭21个,老年“三场一室”普及率达50%以上。
目前以该县文化中心为核心,以乡镇文体服务中心为骨干,以村级文化活动场地为基础的三级文化活动基础网络已基本形成,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文化身体素质搭建了平台,实现了文化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于民。
(张鹏陈桂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