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惠安 > 惠安新闻 > 正文

福建省市县三级文保专家 把脉惠安“黄氏家庙”

2013-03-07 08:30 来源:闽南网 0

沈厝黄氏古民居全貌
沈厝黄氏古民居全貌

沈厝黄氏宗祠
沈厝黄氏宗祠

  闽南网3月7日讯 熟悉闽南建筑风格的人们,对“出砖入石”这一概念必定不会陌生。可鲜有人知的是,这一筑墙技艺,或许最早可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以前。

  日前,惠安螺阳镇东风村一处沈厝古厝群,引来了省、市、县三级文物保护专家的关注。昨天上午,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姚洪峰来此考察时说,如果该古厝外墙的“出砖入石”自房屋始建时就有,就意味着这一建造技艺可追溯的历史,将比《泉州府志》所载的“明朝万历年间(1604年秋天)”一说,又往前推了数十年。

古厝好风水

族人皆风光

  螺阳镇东风村沈厝黄氏古厝群及祠堂分别建于明朝嘉靖十六年(1538年)和嘉靖乙丑年(1565年)。古厝群坐东朝西,南北走向一字排开。有趣的是,房屋建造格局与一般古民居不同,三进五开间的大门都不在中轴线上,而且与周边山水风景浑然天成。

  黄氏后人黄聪明说:“古厝群前面有两个池塘,池塘前有两口水井,水井从来不干涸,就好像古厝的一双眼睛。”古厝前曾经挖有渠道,远处青山连绵,黄氏后人传说,家庙的门不在中轴线上,很可能与山峰所在的位置有关系。

  也许因了当地的好风水,沈厝的黄氏族人在明清两朝留下“一门三进士、二代同中举、四五世连登甲榜、十三传不作白丁”的历史(详见本报2010年9月8日《惠安明朝家庙13代人无白丁》报道)。

专家建议修缮

上报主管部门

  东风村沈厝黄氏至今还有1000多名族人,黄氏家庙仍然在族人心中保留着重要的地位,一些重要的民俗活动还在家庙中举行。

  昨天,到访专家纷纷表示,历经400多年的历史,建筑文化和家族脉络通过古厝的载体延续,建议黄氏后人对建筑风貌和现存文物价值进行梳理,制作成文本,形成修缮的建议上报文物主管部门。

  姚洪峰说,去年年底,闽南红砖建筑被国家文物局列入更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泉州红砖聚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沈厝黄氏古厝群属明朝建筑风格无疑,算得上红砖建筑至今现存的小聚落,对其进行保护是有价值的。

  泉州博物馆馆长陈建中则建议,家庙今后如果修缮,应该考虑尽可能融入周边整体规划,成为保留闽南文化活态的展示空间。

  原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栗建安说,黄氏古厝群经过历代重修,还保留着零星构件,整体建筑框架也在。建议应对建筑历史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将其打造成闽南红砖建筑的示范点之一。

□名词解释

  “出砖入石”

  是闽南建筑一种独特的砌墙方式,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红砖和瓦砾的交错堆叠,构筑墙体,交垒叠砌,呈现出方正、古朴、拙实之美。据《泉州府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1604年秋天),闽南地区发生严重地震,许多建筑倒塌,后来泉州百姓充分利用建筑废料砌墙。这种方法砌墙不但坚固防盗、冬暖夏凉,而且古朴美观,成为我国民居建筑艺术的一大奇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吴月芳 谢明飞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女儿刚出生就被送养 男子凭一张纸条千里寻亲
下一条:无牌无照“无刹车”三轮车 江西一路开到惠安被查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