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禁学生读“闲书” 看课外书需“躲猫猫”
(资料图片)
闽南网12月24日讯 上周,《教育周刊》报道了一名高三学生网友“煮鹤焚琴213”的烦恼,称进入高三后,家长要求以学业为主,爱好就得靠边站,在泉州各中学贴吧掀起一股讨论热潮。网友“往事如风”称,“这则报道,真真说到了俺们的心坎里了,我们是敢怒不敢言,‘煮鹤焚琴’213好样的,替小伙伴们说出了心声。”
而泉州九中的高三学生益阳(化名)更提出自己的困惑:我深爱的课外书,在爸妈眼中就好比“洪水猛兽”,怎么办?记者采访发现,不止是高中生,就连初中生,甚至是小学生都曾遭遇家长的“禁书之痛”。一名网名为“逍遥客”的初二学生则感言:“很多时候,是大人们逼着我们玩‘躲猫猫’,现在我们只能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看上几页,满足一下满腹的馋虫。”
除了名著就是作文
学生诉苦:家长放行的书偏少
漫画一直是益阳的最爱。今年9月,在同学的推荐下,益阳买了一套《海贼王》。有一天下晚自习回家后,他复习完功课后窝在床上“大快朵颐”,看得忘了时间、也忘了关灯,不想妈妈直接推门进来,当场撕掉了漫画,批评他“不务正业”以致成绩下滑,要求以后不得再看漫画。
“我也接过我妈下发的一次‘禁书令’。”泉州三中初二学生陈曦(化名)说,为看课外书,她与父母“较量”多次。有一次,她在书房的抽屉里藏着一本青春小说,边写作业边偷看。不想被妈妈发现后,当场撕了小说,“那本书还是找同桌借来的,你说我妈咋就这么不讲理呢。”
“看课外书的话,我爸爸妈妈只让看经典名著,或者是作文提高类的书。”晋光小学五年级学生小林说自己喜欢看悬疑小说,但爸爸妈妈规定只能看对学习有益的书,“这样的话,那课外书和课本都没啥区别了”。
采访中,记者发现学生喜欢看的课外书主要是青春文学、日韩漫画、悬疑小说等,但这些大多都被父母视为“闲书”,一旦发现他们在阅读,父母不是撕掉就是没收,很多学生也因此不得不逐渐疏远课外书。泉州三中初二学生陈曦对此感叹称,“这就是代沟啊,我爱的父母不爱”。
缺乏分辨能力
家长称孩子爱看的没营养
对于学生们的“控诉”,不少家长则表示“委屈”。南安国光中学陈志强老师就是这么一位“委屈”的家长,他告诉记者,自己从来没反对孩子阅读课外书,但很多时候孩子读的课外书让家长不得不担心。“比如我女儿,读小学五年级,之前带回一本《暴力女之横扫校园》,讲女生也爱动粗、好暴力、讲义气等,孩子觉得很搞笑,但我觉得对孩子影响很不好,就禁止她看下去。”
孩子就读于泉州九中初中部的家长吴君梅则诉苦说,女儿小时候还看她买的中外儿童读物,但现在看的都是类似《美人心计》、《泡沫之夏》等青春、言情小说,“不让她看,她就说班上同学都在看,不看会‘落伍’。可看了之后,写出来的作文,都写得云里雾里,大不如前,所以我还是很反对女儿看这些读物。”
在陈志强和吴君梅看来,所谓的课外书应是《西游记》、《红楼梦》、《鲁迅作品精选》、《余光中诗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经典名著小说,孩子们喜欢看的诸如《鬼吹灯》、《赛尔英雄传说》、《斗罗大陆》、《盗墓笔记》等言情或悬疑小说,“孩子都是学生,分辨能力有限,他们喜欢看的书,大多都是些没有深度、没有营养的书,看完之后没什么收获,反而会污染孩子的精神生活。”
□专家观点
“闲书”不可一刀切
家长先读再和孩子“谈判”
“孩子们读这些课外读物,家长们不能堵,因为培养和保护他们的阅读兴趣,远比强迫他们读一两本名著要有意义。”此前,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作客丰泽二实小时,曾表示孩子的阅读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比如说大家小时候都喜欢看连环画、小人书,但等长大后再看,通常就觉得索然无味。“所以孩子对这些读物的热衷是有时段性的,家长不用过于紧张。”
“对于‘闲书’,我觉得家长不应该一刀切,喊打喊杀的,何不将其当成是孩子的饭后‘甜点’呢。”石狮凤里中学黄齐庆校长,有着18年的语文教学经验。他认为,之所以被称为经典,便是有成为经典的理由,家长的出发点并没有错,这可以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和孩子分析利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孩子不一定不懂。而家长认为的“闲书”,也不一定都是有害的,家长可以事先把把关,自己也抽点时间出来看看,一来可以和孩子有共同语言,知道孩子最近的动态;二来如果真觉得言语粗俗,缺乏正面价值的话,自己看过,可以直接将里面的一些情节或句子摘抄下来,摆事实在孩子面前,这样对孩子来说才更有说服力,“切忌用撕书或命令的方式禁止孩子看书,这样孩子反而会产生叛逆的心理,更不利沟通,有时还会将孩子往不好的方向推送。”(本网记者 黄晓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