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首个档案馆日活动 探馆看泉州第一所高校学籍
宋庆龄来泉州时题写的书法
泉州海疆学校的学籍档案,可见学生所学的科目丰富
闽南网6月4日讯 这一期,我们提前探馆,为大家揭秘几件宝贝。
其中,最让记者感兴趣的是一份“古老”的学籍档案,是1946年泉州第一所大学——海疆学校。当时来自泉州安溪、永春、晋江等地的毕业生,现今应该已到古稀之年。另外,记者还看到几份早期的地契,成交的两套房子竟然只有35元和100元。
本周日,泉州档案馆将推出首个档案馆日活动,邀请市民评选“镇馆之宝”,更多的宝贝,市民可当天到档案馆一探究竟,当场投票。目前已有40名读者报名,还剩40个名额,要报名的赶紧了。
泉州首所高校叫海疆学校
昨日,打开厚重的库房大门,泉州首所高校的真面目近在眼前。泉州市档案馆保管利用科工作人员熟练地翻着密集架的编码,找到了这卷泉州海疆学校的部分学籍档案。
根据记载,海疆学校创办于1944年,最开始在仙游开课,1946年才迁到泉州,是泉州第一所大专院校,原校址就位于现今泉州市第一医院附近,目前现存的花巷天主堂楼屋,就是其原来的临时校舍。
学籍档案里记录,学生来自省内各地,多为福州、厦门及泉州安溪、永春、晋江等地。而在学籍成绩一栏,发现有趣的一幕:原来,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开始学心理学了,而且还要学马来文。
当时学校以英、法、荷、日为第一外国语,南洋各地土著语文为第二外国语,毕业学生多服务于台湾,在南洋一带也为数不少。可惜的是,该大学于1950年6月停办,毕业生数百人。
如果你家有长辈就读海疆学校,想知道他以前都学些什么,成绩如何,欢迎报名此次档案馆日活动,我们将帮您协调,在活动当天免费查档。
天上有颗“泉州星”
在泉州乡情展厅内,藏着一份送给泉州的大礼,是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颁发的“泉州星”命名证书。
1966年1月1日,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国际小行星中心当时把这颗新发现的小行星临时编号为1966AA,并通知各国天文台进行观测证实。1985年12月,国际小行星中心终于给它一个国际永久编号3335。
1996年3月3日,“3335”号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泉州星”,永载于天文史册。据透露,“泉州星”得以命名,除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内涵赢得了命名权外,一位关键的推荐人是时任中国天文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泉州人吴美霞。
在民国35元买套房
展厅内,一张民国地契破损的黄纸上,写着“卖”字,上面还附了一张打印纸,写着“福建省政府财政厅颁发晋江县已税契验契证”,是当时房产交易的契税证明。记者看到,这份成交的交易合同上,标明着当时房屋的价格,共卖了35元。
另一张地契是光绪年间的“典契”,一共典了100多元,还标明了缴纳的税费是3元8角。不过,由于契约有破损,看不清房子的面积多大。
指着地契上两张纸张盖的好多个印章,工作人员说,地契是延续性的,不同朝代政府要有不同的印章确认地契有效,因而才盖了这么多章。
各种外交礼品速览
展厅内,不少东西都极富时代特色。
如20世纪初的泉州古城墙及古城城区地图,第一条公路——泉安公路及创始人图像;布票、粮票等,则标注着当时时代的明显标签;20本乾隆版的《泉州府志》,记录着泉州城从南宋至乾隆年间的大事。
馆内还珍藏着许多泉州对外交流的礼品,有琉球的人形玩偶、台湾赠送的珍珠船,一个不起眼的小罐子里,装着中国首次南极考察标本,是1985年国家海洋三所赠送给泉州的。罐子里面放着三个标本,两小盒是南极虾,还有一盒是唤作南极乔治岛地衣的植物。
【征集令】
6月9日是泉州市首个档案馆日,泉州市档案馆将推出免费为市民修复旧照片、免费查档、教你建家庭档案、由市民评选“镇馆之宝”等有用又好玩的活动。
此次活动共邀请80个市民互动参与,每个项目暂定20个名额,您可以拨打海都热线通968111或发新浪微博@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名。(本网记者 陈丽娟 谢向明 通讯员 刘扬宇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