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茶结缘 陈焕追忆福鼎白茶移植与传说

闽东日报   2018-01-22 15:58

  因为与茶有缘,福鼎白茶移植者陈焕重新被人们所追忆。

  从素有“白茶故乡”之称的福鼎市点头集镇出发,西行经大坪、翁溪、过笕约十公里,便到竹栏头。竹栏头是隶属于过苋的一个自然村,二米多宽的水泥路已铺到村头,交通十分方便。村庄处在一个小山坳里,环境清幽、宁静,空气清鲜。四周青山叠嶂,篁竹环绕,屋前舍外是翠色的茶地。村前闲置半亩见方的菜园,使得略显狭小的村庄,有了疏朗的余地。村头还叠砌整堵石墙,近两米高,一条青石铺垫的通道依墙脚而走,是那时村民早出晚归的耕作道路。村右首有三棵大枫树,树龄至少有百余年之久,它们立于老民房后,粗壮的树干,繁茂的枝叶,透着暮春的浓密。人们首先远远地看到的是古树,然后是竹林,峰回路转,才发现里头包裹着一个古老的村庄,它就是陈焕的故里竹栏头。村里原有木质结构二层民房数十溜,分三五处坐落,至今已经破坏,所剩无几。只有村右边仍保留五六溜老民房,是上了年纪的族人在居住,其余房子都是新建。我们到村中的埕院时,正是吃午饭时间,村民陆续从茶园回家。

  据《福鼎县志·疆域·乡都》记载,竹栏头原为福宁州望海里九都东门岭境,现为福鼎十二都地,北有柏柳、翁溪,南有棠园、翠郊,都是福鼎白茶主产区。长久以来,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依靠种植、经营大白茶和大毫茶,全村种茶面积达3000多亩。生存此间的村民,自然而然地干起了茶活,做了茶事,当上茶人。

  陈焕是最早移植福鼎白茶的茶农之一,关于他与茶结缘的还有民间一个古老而神奇的传说。那时,陈焕的母亲双目失明,因为家穷,没有钱给母亲治病抓药。而陈焕又是个孝子,为不能治好母亲的病犯愁,他只好发善心吃诚斋,祈愿神灵庇佑母亲。有一回,他像往常那样上山耕种,困了就在地头打个瞌睡,梦见有人对他说,对面山头有一株茶树,你自可去采其叶芽,熬煮成汁,用于洗眼,可以治好母亲的病。陈焕大为惊喜,醒来之后,照梦中所示,果然使母亲双目复明。于是,陈焕就把这株母茶树移植于自己的茶地上栽培,并不断繁殖。自此,他依靠种茶,使家里殷实起来。民国卓剑舟在他的《太姥山全志·杂掇》中补充了一点:“焕因将山中茶树移植,初年仅采四五斤,以茶品奇,价与金埒,焕家卒小康。自是,重者日多。至民国三年,全县产量达十万斤矣。”

  过午的阳光暖暖地照着竹栏头这个小山村,春夏之交,山中的野花大多凋谢,却弥散着茶的芬芳。在埕院上,陈氏老族人拿出家谱,很快翻到陈焕的那一页,上面记载着有关他的生平和祖上的来龙去脉。“竹栏头”在《陈氏家谱》中记为“竹岚头”,“栏”通“岚”,可能是谐音之故。现在陈氏族人通用“竹栏头”,意在通俗易写。陈焕的名字在家谱中则记载为“陈廷焕”,他原名学焕,字凤炜,生于嘉庆癸酉年(1813年)八月初五,卒于光绪戊子年(1888年)五月初四,一生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共五个皇帝,享年七十六岁。竹栏头派的陈氏为颖川郡,传到第二十五世的陈子义是其派曾祖,陈焕祖父立珍,原名士珍,字志壁,是曾祖次子,生于雍正壬子年(1732年),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春,由浙江平阳北港四十一都河前洋,迁居竹栏头。陈焕父亲世茂是祖父第八子,原名圣茂,生于乾隆己亥年(1779年),卒于道光丁亥年(1827年),享年四十九岁。母亲吴氏,是长岐人吴相如的姐姐,生于乾隆癸丑年(1793年),卒于道光丙戌年(1826年)。陈廷焕是竹栏头派第二十八世孙,兄弟二人廷炳、廷建。他的母亲在十九岁那年,就生了哥哥廷炳。只是她的生命太短暂了,享年才三十四岁。这一点或许与传说中她双目失明相吻合,其母亲患病早逝是最大的原因。只是除了传说之外,其宗谱并没有更多的文字说明陈廷焕与茶的关系,可能当时种茶维持生计是平常的事情,不值书写。缺了一笔,在今天反而显得突出重要。

  陈焕是个孝子,口碑很好,并远近闻名,应当是个事实,至今在其族人和四邻八乡口头相传,这点我们可以在《陈氏家谱》中的“家训”找到根由。其宗谱有《竹栏头陈氏家训十则》,第一条即曰孝父母:“凡人子之生,必本乎父母。十月怀胚胎,三年历劳苦。恩斯且勤斯,顾我又复我。孝道若有亏,百行终难补。羔羊知跪乳,乌鸦能反哺。奉劝诸世人,勿忘厥恃怙。”谱中还列有九条族规,要求“孝悌为先,和睦为本。患难疾苦,往视扶持”等规矩。在族规家教严厉氛围中,培养出有孝道之心的陈焕,这是善举。陈焕与茶有缘,是茶善之内涵的体现,种茶是为善的具体生活。百多年来,茶乡人情系于茶,勤劳耕作,因茶而生生不息,传承绵远。

  依着村石墙下的土石路,老茶农带我们去看陈焕当年种植的茶地。所见垅上依旧是坵坵茶园,满坡满坡的茶地,一岗岗,一垅垅,一层层。肥壮的茶芽在阳光照射下,显得异样的耀眼。也有几多民房点缀其间,看人们忙碌于采茶,让人感到茶事的兴盛。老茶农指着对面一座低缓的山头讲陈焕的故事,那山就是当年他去移植茶树的地方,现在人们称“上才山”。远距离看山,山边沿呈一条弧形的轮廓。山上种些松柏,不太茂盛,有几棵比较高大,显得突出。树丛不远的地方,有农人已开耕出山地种茶,是茶山画龙点睛之笔。

  陈焕早年移植茶种的茶山没有明显的标志,使得它显得极平常。它或许只留存于个别人的知情中,茶农世代相承的传说中。它的故事穿越了时空之后,像一轮明月,隐于晕云之后;像一杯白茶,醇于多泡之后。

  作者手记

  关于福鼎白茶移植者陈焕传说的几个疑点说明

  福鼎民间有很多的传说,包括福鼎白茶的移植者陈焕,也是传说。

  在2008年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做申报材料时,我查看了有关陈焕的资料。后来为写此文,特意去了陈焕故乡竹栏头。同时看了地方的文献,发现有关陈焕移种白茶的传说,存在几个疑点。一是陈焕的名字,在竹栏头《陈氏宗谱》中记“陈廷焕”,他的生平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共五个皇帝,都基本与传说的时间相符,就是中间少了一个字。不过,在福鼎民间,家谱记的都是有行辈,中间“廷”字就是陈焕的行字。而平时外人叫时,或书写往往会把行字省略了。其次,就是陈焕的母亲,传说是老母亲,想必那应当是年纪比较大,不是头发斑白,也该五六十岁。但是在陈氏家谱中却发现陈廷焕的母亲生于乾隆癸丑年(1793年),卒于道光丙戌年(1826年),我算了一下,她才活了三十四岁,这就不能说是老母亲了。第三,民国卓剑舟《太姥山全志·杂掇》载:“陈焕,湖林头村人,光绪间孝子,家贫。一旦,诣太姥祈梦,姥示种绿雪芽可自给。焕因将山中茶树移植,初年仅采四五斤,以茶品奇,价与金埒,焕家卒小康。自是,重者日多。至民国三年,全县产量达十万斤矣。”其中,陈焕是湖林头村人与传说不符。后来参考周瑞光先生《摩霄浪语》一书载《周氏宗谱节录》,中有郭沙村彭年撰写的《迁居鼎邑湖林头引》:“湖林头古号水竹湖,其地多竹,四山之水环聚于一区,故名水竹湖,俗乎牛栏头,盖土音相同而字义不同也。”我来看过的竹栏头,果然“四周青山叠嶂,篁竹环绕,屋前舍外是翠色的茶地。”(《陈焕茶缘》句),这样,才知湖林头村就是竹栏头村。而有的作者在写白茶文章引用卓剑舟先生以上的这段话时,就直接把“湖林头”改成“竹栏头”,这是没有必要的(冯文喜 文/图)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三明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2023年工作亮点回眸
  • 三明市再添两条省级“最美乡村‘福’路”
  • 三明市114个项目获国债资金支持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