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 “上帝粒子”预言者获奖
闽南网10月9日讯 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瑞典皇家科学院8日宣布,将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比利时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特和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以表彰他们描述了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并成功预测希格斯玻色子(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存在。
彼得·希格斯
弗朗索瓦·恩格勒特
有个提出者去世
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诺尔马克于当地时间12时45分(北京时间18时45分)在皇家科学院会议厅用瑞典语和英语宣读了获奖者名单及其获奖成就。他表示,两位科学家描述了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其预测的基本粒子——希格斯玻色子,不久前被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运行的大型强子对撞机通过实验发现。获奖科学家提出的理论解释了粒子如何获得质量,有助于人类了解亚原子粒子质量的起源。
1964年,恩格勒特与已故的同事罗伯特·布鲁特提出了标准粒子模型理论,希格斯也于同年提出一种粒子场的存在,预言一种能吸引其他粒子进而产生质量的玻色子的存在。这种粒子后来被学界以其名字命名,称为“希格斯玻色子”,科学界随即进入近半个世纪的摸索,寻找这种粒子存在的证据。然而,这种玻色子能量巨大、到处存在却难以追寻,因此又被称作“上帝粒子”。
诺贝尔奖只奖励给在世的人。
或助力基础研究
在得知自己获奖的消息后,80岁的恩格勒特在现场电话连线中表达了喜悦之情,他说:“我感觉非常好!十分高兴能够获奖!”
作为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名誉教授,84岁的希格斯通过该大学发表声明说,希望他的获奖能让人们更加重视那些“看似没有什么实际价值”的基础研究。
恩格勒特和希格斯将平分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20万美元)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奖金。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主任罗尔夫·霍伊尔表示,发现希格斯玻色子标志着全世界众多研究者数十年来智力努力的高峰。
颁奖比预期晚
科学院宣布这项结果时反常地比预期推迟一小时,但没有立即解释原因,只是在原定宣布时间发布“推特”信息称“仍在开会”。诺尔马克说,科学院当天试图联系希格斯,但“我们尝试的所有电话号码他都没有应答”。但他没有说这是否是推迟宣布结果的原因。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去年宣布发现“希格斯玻色子”后,一些科学界人士认为预言这种粒子存在的希格斯可能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去年诺奖并未颁给希格斯,却令今年的获奖人选悬念降低,科学界和媒体普遍认为会颁给与“希格斯玻色子”研究相关人员。
诺贝尔奖通常只能由最多3人分享,颁给希格斯和恩格勒特还避免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实验室参与发现这种粒子的数以千计研究人员中遴选获奖者。新华 综合
本报连线福大教授解读物理学奖
寻找上帝粒子相当于大海捞针
找到它才能解释“物质为什么有质量”
本报讯随着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希格斯玻色子再度成为热门话题。这个被称为“上帝粒子”的粒子,到底有多重要?为什么如此难以被发现?昨日,记者第一时间连线了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理论物理的郑仕标教授。
郑教授介绍,2012年7月,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通过大型强子对撞机发现了一种新粒子,很可能就是希格斯玻色子;今年3月,该中心进一步确认,去年7月宣布发现的新粒子,就是“上帝粒子”。
在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中,总共有62种基本粒子,其中的61种,在1995年之前就已经被发现,唯独“上帝粒子”一直跟世人“躲猫猫”。这究竟是为什么?郑教授说,一是因为这种粒子的质量特别大,要将其撞击出来,需要很高的能量;二是因为其非常稀少,从理论上说,每撞击一万多亿次,才会出现一个“上帝粒子”。所以,要想找到希格斯玻色子,“相当于是大海捞针”。
郑教授说,希格斯玻色子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它能够解释物质为什么会有质量,而有了质量,才有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千世界。“通过希格斯玻色子构成的场产生了惯性,进而形成了质量。”通俗地说,真空中希格斯玻色子构成的场就像一池蜜糖,当没有质量的基本粒子通过时,就像裹上了一层蜜糖,获得了质量。粒子有了质量,才能构筑起大千世界。如果没有质量,世界也就不存在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证明了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是对的。
其实,去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前,“上帝粒子”的呼声就非常高,但最终结果让不少预测者大跌眼镜。究其原因,郑教授认为,一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发现“上帝粒子”时已是去年7月,此时去年诺贝尔奖的提名已经结束了;二是当时的实验结果尚需进一步确认。
据介绍,发现“上帝粒子”的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项目,耗资上百亿美元,集合了多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其中也包括我国的科学家。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是一种将质子加速对撞的高能物理设备。(记者李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