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活跃一批收藏爱好者 藏品丰富突出本地特色
詹大添收藏的民国选举权证。
尤溪日报周年特刊上有卢兴邦题字。
尤溪是朱子故里,当地活跃着一批收藏爱好者,他们珍藏的宝贝相当丰富,其中就有当地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份《尤溪日报》,还有清道光时期尤溪钱庄的支票。
建立协会引导收藏
据《尤溪县志》记载: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置尤溪县,隶福州;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十五日,朱熹诞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安道宅。千年历史加上朱熹理学的滋养,古县尤溪的文化得到了成长和完善。这也为尤溪收藏界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尤溪的收藏由来已久,但却一直没有很好的交流平台,直到2012年9月尤溪县收藏协会成立。”协会会长詹大添介绍,之前做收藏的人都只是几个人的小圈子交流,协会成立之后,有了组织,自然人就聚集起来。现在,协会会员已经从最初的10多名发展至110多名会员。
两年来,协会从宣传收藏到开展多层次的收藏活动,再到引导收藏者收藏观的正确树立。协会至今已举办了三届收藏交流,通过组织会员到外县交流,或者邀请外县收藏人士到尤溪来交流,开阔了收藏者的视野。
“收藏的人分为三类:只收藏不研究、做收藏又做研究、收藏就是为了经济效益。”谈到收藏一族,詹大添做了个大致分类。他介绍尤溪有收藏爱好的人至少有两、三千人,其中仅集邮协会的人数就达1200多人。
收藏突出本土文化
“如何引导大家的收藏观,突出尤溪特色等,我们协会倡导大家多进行研究,特别是多对尤溪文化进行研究。”副会长徐兴槟介绍说,现在很多会员做起尤溪文化的收藏。詹大添在这方面格外用心。
詹大添收藏着不同版本的朱熹著作和各个时期尤溪的票据、报纸等与本地文化相关藏品。“了解尤溪地方的历史文化,研究这些书籍、文字是一个很重要途径。”詹大添说,这也是他收藏尤溪相关文字资料的源头。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举国上下同仇敌忾。尤溪县于1939年创刊《尤溪日报》并出版发行。作为尤溪主要发行的抗战报刊,《尤溪日报》每份报纸编有四个版面,内容丰富。直到1945年8月14日《尤溪日报》才停刊。
在詹大添收藏的报纸中就有一份十分珍贵的民国廿九年一月一日《尤溪日报》,是他用其他有关卢兴邦的藏品从福州藏友那里换来的。从这份报纸上面可以看出,报纸版面编排工整,图文并茂。“这两幅版画,主题就是抗战,所占的篇幅也比较大,可以看出对图片运用的重视。”詹大添介绍,“报纸还有《二十八年本县抗敌后援工作概述》、《本报一年来的回顾》等文章,这都是研究尤溪在抗战时期都做了什么的重要史料。”
除了抗战宣传的新闻外,因为这张《尤溪日报》是创刊一周年特刊,所以上面还有尤溪当时重要人物卢兴邦题字“时代前锋”和卢兴荣题字“发扬党治”。詹大添介绍:“这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卢兴邦不识字也不会写字,所以他的题字是找人替写,然后盖上他的大印。而卢兴荣的字是自己写的,就没有印章了。”
在詹大添家里,堆满了各种装藏品的箱子,满满当当的除了藏品就是与收藏相关的书籍。他拿出一张尤溪钱庄支票,这是他觉得最有尤溪历史意义的藏品。“凭票支番贰元陆角。用到了元、角,这两个计量单位,而时间是道光己酉年十廿日。”詹大添说:“也就是1849年,尤溪已经开始使用‘角’这个计量,这可比之前在上海发现的还早,研究价值相当高。”
副会长徐兴槟认为,本地人玩本地文化是现在收藏界的一种趋势。1994年,他从玩钱币、邮票开始,到现在瓷器、家具等均有涉略。对于本地藏品,他只收不卖。
说起自己的一些本地收藏,他颇为自豪:卢兴邦曾经要在梅仙建九合公馆,有一块长2.18米、宽约65厘米的石碑为证,碑上有158个字,不仅是立碑纪念,还明确了公馆将建的范围等;他还收到了清代官方可以买官的正规官方票据;600多张从解放初期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老照片……他珍藏的藏品已有两三百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