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福建 > 三明 > 三明新闻 > 正文

三明市区满园春步行街改造“升级”以新面貌“亮相”

2014-06-16 17:49 来源:三明日报 0

  满园春效果图

  满园春效果图

  红瓦、砖红柱、翘檐,6月12日,一位市民在市区列东满园春的老牌楼前驻足,拿起手机拍照留恋。今年4月起,梅列区政府对满园春进行街居改造,目前改造工程过半,预计7月底将完工。满园春作为三明市区最早的商业中心,以新的步行街面貌“亮相”。

步行街改造“升级”

  6月12日,记者在满园春看到,入口处的老牌楼原貌不变,按古建筑“修旧如旧”方式,增添了红砖墙面,顶部屋檐也换上红瓦。牌楼正中“满园春”三字,换成崭新醒目的铜质招牌字。自街对面看过去,满园春于热闹中,显出几分独特的文化韵味来。

  梅列区城市建设发展公司负责该项改造工程的施工,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工程包括建筑立面改造,街面重新铺设花岗岩,管线下地及路灯、停车、休闲、公共卫生等配套设施完善等。满园春内商铺的广告招牌,也将统一尺寸,更加美观。

  这位负责人说,改造设计吸收了三明民居建筑元素,显出这里较为厚重的历史文化。改造后,整条步行街档次得到提升,具有现代特色,环境颇有古意,舒适宜人,不仅是城市休闲购物中心,也是外地人到三明游玩的一个好去处。

  市民欢迎满园春步行街的改造。三明夏商百货物业项目部负责人说,满园春改造后,能更好地发挥商业步行街的功能,于商家于民都有益。

“满园春”名由来

  “满园春”名字咋来的?

  记者经几番询问,找到满园春管委会首位主任,他姓陈。陈主任听说记者采访满园春的事,很高兴,但他表示报道时不必公开他的个人名字。陈主任说那是1981年的事了。当时的市委书记和市长提出在列东中心地段引导个体和集体商业发展,以促进国有商业发展。那是计划经济时代,做这个决策不简单。

  经过一段时间建设,这个被定位为“个体、集体商业发展”的地方初显雏形。地方成形了,就要有个对外的名字。市里把命名的事,交给了陈主任。凑巧的事,有一天,陈主任在家里吃饭时,听到读初中的女儿背“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宋诗。陈主任当即就有了灵感。过后,他把满园春取名方案上报市里。市里主要领导一看就同意了。当时,三元城关有家商场叫红杏,也算呼应。

  满园春对外营业,开创了三明“个私商业”先河,也带动了周边国有商业的发展。一石激起千层浪,《人民日报》等海内外媒体作了报道,满园春还被评为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老店看春秋

  “当初,我们也是到处招商。”陈主任现在一家商会里帮忙,他说。

  满园春最早的商业,靠管委会人员主动外出招商引进。陈主任说,当初,我们主要考虑要有特色,有特色了,才能吸引人气。所以,从闽侯引进“过三香”饭店,从古田引来一家野味店,还从南安引进做碗糕的。

  有一家“四海”回味店,24小时营业,是三明第一家全天候营业的餐馆店。陈主任说,刚开业那年春节,他给回味店老板建议免费供应年夜饭。在当年,这可是个新鲜之举。老板听了说,好啊,刚好帮我们“暖暖”店。除夕夜,有40多人来吃,客人们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其乐融融。这件事《三明日报》作了报道,店里的生意一下好起来。陈主任跟老板开玩笑说,你花小钱,赚了大钱。老板听了很高兴,哈哈大笑。

  6月12日,记者在满园春的海春商店找到了当初从南安来做碗糕的黄卿建,今年已60岁的老黄,当初来满园春时,不到30岁。他带着家人到满园春做生意,这一做就是30多年。黄卿建颇有感触地说,我是把满园春当作自己的“家”。这些年,黄卿建不再做碗糕,改成经营食杂店和磨花生粉、米糊。他说,喝他店里米糊长大的孩子,有的也生了儿子,再到店里来磨米糊了。

管理,不变的主题

  满园春步行街要上档次,仍然要强化管理。

  陈主任介绍说,早期他们想了不少办法,比如在每个店里装上电铃,哪家店碰到什么问题,一按电铃,其它店都会响,大家就出来一起帮忙。这在个体商业刚刚发展的初期,还很管用。满园春里的卫生,有专门的卫生员来清扫。卫生员扫得干干净净,商铺很满意,他们也乐意交卫生费。

  采访中,不少市民为改造后满园春夜市摊点的去处支招。有的市民说,夜市摊点繁荣,说明满园春周边有人气,可引导这些摊点到江滨公园开阔地带,形成夜市消费的新区域。有的市民建议,借鉴台北夜市的做法,在满园春周边找一条街,划出特定区域,夜间设定专门时段封闭交通,经营夜市,到点了恢复正常通行。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三明5岁娃诊出白血病无钱治 获得7万元捐款
下一条:三明大田籍革命烈士叶炎煌事迹将被拍成电影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