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业余航拍玩家吴家良团队作品进入央视节目

航拍大田屏山美丽茶园。
4月19日,大田县坑口水库,一架六旋翼无人机搭载着摄像设备升上天空,时而低空盘旋,时而疾速飞行,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航模飞行,而是一次航拍。地面上,36岁的吴家良熟练地操控着遥控器,遥控飞机上装载着高清摄像机,他肩上背着一台视频终端,显示器里正在直播航拍的图像。无人机“听话”地攀升着,在上百米的高度悬停,“俯拍”着整个水库。
吴家良是大田汽车检测站职工,他是业余航拍玩家。
坠机受伤不改航拍梦
2011年11月,吴家良在网上看了很多遥控飞机航拍的摄影作品,吴家良从小就喜欢玩机械组装,他明白:如今越来越多的宣传片和影视作品需要航拍的画面,不通过航模想玩航拍是想都不敢想呀!一般租用一架直升机进行航拍,起飞一架次就得花好几万元,还得提前向空管部门申请航线。相比之下,利用航模进行航拍,成本低廉很多,而且,目前我国对400米以下的遥控飞机航拍没有管制,这一定会是个新兴的市场。
一个月后,吴家良花了2000多元买了一架遥控飞机的配件,自己进行组装。组装调试成功后,吴家良就像着了魔似的,一有空闲,就到偏僻郊区练习。每次飞行,都要仰着头时刻关注飞机动向,调整飞行姿态,哪怕是一秒的疏忽,下一秒就有坠机的危险。
专业航模飞机看起来比儿童遥控飞机玩具高级一些,操纵起来可不像玩具那么容易,更何况还要在上百米高空完成拍摄任务。
2012年11月,吴家良到大田城郊温镇村进行航拍训练,由于过于关注视频终端,没有把握好角度,遥控飞机撞上电线,坠落下来,全套设备报废了。
摔了一跤,吴家良心凉了一大截,却没有气馁。他意识到,首先要飞稳,不但要保证飞机安全起降,更要控制飞机在空中保持平衡。
航拍中,想拍出有视觉冲击感的画面,飞机就要越低越好。在低空稳住飞机,对操纵者是一大挑战。为了练好操控技术,吴家良一有空就到城郊空地练习,把树木当靶标,让飞机绕来绕去地飞。为了不影响手感,冬天也不能戴手套,常常两圈飞下来,双手都没了知觉。“航拍时不注意还会受伤。”吴家良说。一次,一架训练用的小飞机飞到2米高时突然往下掉,他一心急伸手去接,被划了好大一条口子,缝了7针。
玩航拍,这几年吴家良付出了时间和汗水,还付出十多万元积蓄。
从天空的角度记录精彩瞬间
航拍并不是遥控飞机和摄像机的简单叠加。“一开始我们把摄像头捆在飞机上,结果拍出来的镜头特别晃,根本不能看。”一试飞,吴家良就发现了问题。用螺丝将相机固定在遥控飞机上,相机抖动得非常厉害,画面十分模糊。
吴家良琢磨起小飞机承载更多重量的方法,自己设计了第一代可以载重单反相机的无人机。小飞机重5公斤,不仅能搭载卡片相机进行简单航拍,也可以搭载1.5公斤的摄像机和0.8公斤的单反机进行高难度的专业拍摄。
钻研路上,吴家良也有了帮手,朋友林元伟、郭臻与他一起研究,还深入各大专业网络论坛寻找高人请求技术指点。遇到技术难题,只要网上发帖,总会有热心网友帮他们解答难题。
没事时,三人经常聚在一起改装、设计航拍飞机等设备,并把航拍的视频放到网上。调试练习10个月后,终于拍出平稳、大气的航拍风景。作品在专业论坛收获了大批的粉丝。
吴家良说:“大部分玩家的航拍飞机充其量只能搭载卡片相机,且飞行不稳定,拍摄的画面效果很差。我们的飞机能够搭载1.5公斤的摄影器材,且飞行稳定灵活,能够随时转换角度、方位和远近景,拍出的画面能够达到商业使用的要求。”
航拍走进央视等主流传媒
经过两年磨炼,航拍飞机在吴家良手里已如手指般听话。去年全省全民健身运动会大赛中,吴家良代表三明市夺得航模项目第二名。
吴家良团队的拍摄质量更是得到了不少专业人士的好评,也积累了不少人脉。央视一些栏目组和几个传媒公司看到后,开始不时找三人拍摄一些高难度的镜头。2013年春节前,吴家良接到电话,中央电视台一栏目组要到建宁县拍摄一部纪录片,请他们到建宁参与拍摄。吴家良团队赶到建宁与央视工作人员一起拍摄了一星期,在央视播出的节目里,他们的航拍镜头得到充分展现。
上月,福建电视台工作人员找到吴家良,请他的团队到上杭县航拍古田会址前的油菜花,航拍镜头相当成功,得到行家的肯定。
由于会用无人机航拍专业技术的人很少,影视公司、婚庆公司还有电视台等需求量很大,曾经在县电视台当记者的好友给吴家良当起了航拍经纪人。今年来,泉州、厦门的传媒影视公司或企业主动上门请他们承接拍摄任务。吴家良也成立了自己的航拍工作室。
做航拍以来,吴家良和同伴们的足迹遍布大田城乡各地以及三明地区……他们的镜头以俯瞰的视角记录下许多精彩瞬间。“每次给客户展示样片的时候都特别有成就感。只要能多拍一些好作品,累点也值得。”吴家良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他们将挣到的钱都投到设备购买和飞机研发中。他们还在策划一个“无人机培训计划”,从教遥控飞机爱好者调试、操控飞机开始,让更多人领略飞机的魅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