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候66年!四川巴中高龄老人盼望新婚丈夫回家
张府秀老人
闽南网3月12日讯 3月8日下午,春雨过后的蓝天如洗,阳光柔和。86岁高龄的张府秀老人,坐在院坝里,柔声细语地讲述着一个跨越66年的相思故事。
1948年,新婚四天后的一个夜晚,丈夫被抓了壮丁;次年,她依婆婆之命“转房”,和丈夫的一个哥哥成了家;几十年来,她含辛茹苦哺育了七个儿女,侍奉公公婆婆,为他们养老送终。
“他还在世吗?60多年来,为啥就一点音讯都没有呢?”这两个问题,一直藏在老人的心里,直到7年前,她才向孙女说出了秘密。
“我的时间也不多了,如果他还在世,我有好多话要和他说!”老人说出了自己的心愿,老人寻夫之路在央视等媒体的帮助下展开了。
失去你 婚后四天 丈夫被抓了壮丁
“大约是在1948年9月,我们结的婚。”老人想约一分钟,说出了准确时间:农历九月初十。
在那个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张府秀和丈夫杨少孝的婚姻是有感情基础的。他们老家都在化成范家沟(今四川巴中市巴州区化成镇),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在她12岁左右时,她的母亲主动到对方家里提了亲。
1948年9月的一个晚上,也就是张府秀和杨少孝新婚之后的第四天,院子里的狗一阵狂吠,木板房门被拍得咚咚直响,杨少孝被几个人从里屋揪了出来,双手反剪至背后。母亲潘氏上前阻拦,被一拳打倒在地。张府秀吓得大气都不敢出。
朦胧的夜色里,杨少孝被人推搡着往前走。他努力扭头回望新婚妻子。
牵挂你 被迫“转房” 心中仍然盼“旧人”
渐渐地,狗叫声平息了。漆黑的夜里,婆婆潘氏号啕大哭,19岁的张府秀埋在被子里悄悄地啜泣。
无望的等待中,张府秀嫁入杨家进入第二个年头,迫于婆婆的威严“转房”,和杨少孝的四哥成了家。
成家后,张府秀和丈夫日子过得很平静,养育了七个子女。1963年,婆婆潘氏去世,次年公公去世。在十多年前,张府秀的老伴也去世了。
第一段婚姻虽然只有短暂四天,但那毕竟是少女时代最美好的记忆。
2007年,张府秀的孙女杨芸考取了成都一所大学。开学前夕,杨芸被奶奶叫到身边,“娃儿啊,你帮我找一个人。”从奶奶语气中,杨芸觉得这事非同寻常。奶奶最终说出了“杨少孝”这个名字。为了完成奶奶的嘱托,当年9月,杨芸发了第一条寻亲帖子。但最终帖子如石沉大海。杨芸每次给奶奶打电话,奶奶第一句话总是:“孙女啊,找到人了吗?”
寻找你 一封家书 勾起老人寻亲梦
“奶奶都86岁了,她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这件事却一直办不好,我很自责。”杨芸说,她找了成都好多家干休所,但一无所获。
老人回忆,1953年时,杨少孝给家里写过一封信,但全家无人识字。婆婆潘氏找到村里的教书先生,信到底写给谁的,里面说的什么,潘氏闭口不谈。大约在1985年,她走在街上,一个姓赵的亲戚从后面追上来,说有一件好事告诉她:杨少孝参加了解放军,在成都一个军区的干休所。
虽然不知道信件的内容,张府秀还是很高兴,这至少说明杨少孝还活着;杨少孝如果真在成都,有一天他总会回来,他们还有见面的机会。这个愿望,她好几次想讲给儿女们听,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一丝希望如同微弱的火星般很快熄灭,此后20多年,再也没有听到杨少孝的任何信息。7年前,孙女杨芸要去成都读书,老人的希望再度浮现,她指望孙女能帮忙找到那个人。
老人心事 “如果你还在世,就和我说几句话嘛”
在老人的卧房里,有一只没有盖子的木箱。这是66年前她嫁到杨家时的嫁妆,那时结婚只有“老三台”:一个箱子,两口柜子。如今,当年的老房子早已拆了,两口柜子也没了踪影,唯有这个破朽不堪的箱子,是见证张府秀和杨少孝那段婚姻的唯一物件。
杨少孝的母亲潘氏的坟就在屋后,相隔不远处就是老屋的旧址,空地上,一口硕大的石头水缸里盛满了清水。
“我嫁给你4天,就在你家守了六十几年啊。”面对镜头,老人落下了泪。“杨少孝啊,我的话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你走那么久,就把我们忘了吗?你为什么不给我写信?你如果在,就和我说几句话嘛。哪怕你不在了,晓得你的下落也好啊!”
对于母亲的心事,儿女们都表示理解和支持。大儿子杨清礼说,“母亲一生勤劳贤惠,很受邻里尊重。当儿女的也想帮她打开心结,如果幺爹(杨少孝)还在世,真希望他们能再见面,他也是我们的父亲,我们都是他的儿女”。(华西都市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