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习俗有哪些?清明的习俗盘点:踏青寻春放风筝

华龙网   2017-04-03 19:08

  华龙网3月31日15时50分讯 从古至今,东西南北中,清明节的习俗都非常丰富多样。

  传统习俗知多少

  1、上坟扫墓:唐代以来,寒食和清明合并成清明节习俗。

  2、荡秋千+蹴鞠:

  古代秋千用树桠枝为架,栓上彩带做成,后来发展为两根绳索加上踏板。

  蹴鞠是踢足球的起源,相传是黄帝发明用来训练武士的。

  3、踏青、植树:踏青就是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

  4、放风筝,夜里放“神灯”:

  晚上在风筝上挂上彩色小灯笼,升空后剪断线,除病消灾。

  5、插柳: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为了纪念神农氏,也辟邪。

  6、吃青团、煮鸡蛋:

  吃青团食俗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周朝,据说清明煮鸡蛋吃一年不头痛。

  7、射柳、斗鸡、蚕花会等:

  射柳,将装鸽子的葫芦高挂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以鸽子飞出的高度定胜负。

  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唐玄宗最喜斗鸡。

  蚕花会,蚕乡特有民俗,如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水乡,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各地清明习俗大起底

  北京:“寒食十三绝”

  传统的“寒食节”又称“换火节”,说的是家家户户烧了一冬的炉膛,开春后要灭火清理了,所以家里停火一两日,只能吃凉食了。

  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绝”具体包括:蹄烧饼、螺丝转、馓子麻花、姜丝排叉、驴打滚、糖火烧、艾窝窝、糖卷馃、糖耳朵、豌豆黄、焦圈、硬面饽饽、芝麻酱烧饼。

  另版“寒食十三绝”:将蹄烧饼、糖卷馃换成奶油炸糕和面茶。

  江南:吃青团

  青团有的是采用青艾或“浆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加小块糖猪油为馅,出笼时刷上熟菜油而成。

  浙江:轧蚕花、“挑青”,“清明大如年”

  桐乡江南蚕桑的主要产地,清明轧蚕花是重要活动。

  湖州农家清明吃螺蛳,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螺蛳壳滚动声能吓跑老鼠,利于清明后的养蚕。

  山西:不化纸,拔麦苗挂柳枝,贴头饰接女婿

  南部将冥钱等挂坟头,回家时拔些麦苗,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

  人人头上插柳枝枯叶,女人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

  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

  吃食上,南部蒸大馍,夹核桃、红枣、豆子等,称为子福,寓意子孙多福。

  家家做黑豆凉粉,生黑豆芽,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

  西北地区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

  闻喜等地,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为地下的老人抓痒痒。

  广东:“行清”

  族人一起扫墓,供食物,焚纸钱培新土,插新树枝,叩头行礼吃掉酒食回家。

  完后分了猪肉带回家,配上“清明荞菜”炒着吃,也有“清明荞菜”配鸡蛋丝烧肉丝炸春卷吃,“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江苏:插柳条和桃花枝

  一早,门框要插柳条和桃花枝,或把艳丽桃花插门环上,平安报春求福祉。

  小孩子编柳枝环戴头上,或把柳枝连叶带皮捋到顶梢,做成柔软可抖动的“柳球”。

  湖南:插柳“记年华”

  长沙节前三天后七天扫墓,也叫“挂山”,最好下午3点前完成。

  长沙府清明插柳,称为“记年华”。

  湖北:“标墓”

  武汉家中长者或长子除枯叶杂草,将黄纸钱用土石压于坟头,意在显示家中仍有后人。

  恩施、咸宁等地,会在墓地小树上或坟竹竿上悬挂纸钱,叫做“标墓”。

  广西:“明目”、“挂青”

  横州乡民清明节取柳叶及田螺浸水洗眼睛,据说明目。

  兴仁县以白纸作长幡挂在墓头,称为“标坟”,又叫“挂青”。

  福建:扫墓有“时差”

  漳州有选三月初三上巳节、客家人常在春节后。清明节当天只吃冷的润饼。

  山东:吃冷食,荡秋千

  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以明目。

  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免得遭冰雹。

  济南城乡流传荡秋千的习俗。

  四川:戴“柳叶符”,挂青、祭火神

  爱美女人将柳条戴头上,叫柳叶符。

  请道长画纸符挂竹子上,再挂到坟头,是为“挂青”。

  寒食节灭火,清明节去火神门祭拜火神,回来再生火。

  西宁人的“田社”

  西宁人的清明节从春分后开始,俗称“田社”,每天都可扫墓,直到清明节。

  有的家族认为姑娘女婿是亲戚,专门提礼物去邀请。

  传统祭祀品是纸钱、黄表纸、冥币,和12个大馒头,

  食物有酒、米汤、奶茶、肉类,

  烧过纸后点燃煤火,集中食物烧热了吃。

  男人们猜拳行令,喝得痛快淋漓。

  女人们拉家常,顺便拾点撒在坟头上的祭祀品,拍拍土就吃了。据说,吃了坟上的祭品后牙就不会再疼了。

  海南:先祭“己祖”,后祭“众祖”

  以猪、鹅、鱼、糕果点心祭祀,焚香化宝。

  同姓居民抓猪拉羊到始祖坟上祭祀,求子孙繁荣。

  先祭“己祖”,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摆好“三牲”、干饭等祭品,人人跪拜。

  后祭“众祖”,几十户或几百户,同姓氏的宗族均参加。

  文昌、琼海等冬至扫墓,西部如儋州以人多为荣。

  海口府城烧香先长后幼;渔民在船头放鞭炮,求平安。

  陕西:“游水”、赠纸钱

  富平县请名山之泉源水,共礼一神,备牲礼祭祀,祈求丰收,叫“游水”。

  兴平县姻亲间以纸钱相赠,且互相拜墓。

  同州县祭扫后,折柳枝插门,纸钱贴树干,防虫蚁。

  洛川县蒸馍为食,馍四周作鸟蛇之形的装饰。

  江西:拜扫用春饼

  永丰县扫墓以前三后七为期,安义县祭扫只男丁行祭。

  牲礼外,还以米粉作果,叫茧果,或压糯米为糕,浇上糖汁,称为饭果。

  河北:讲究“早清明”,买花摆酒请客

  扫墓烧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冀南选寒食节。

  习惯出郊踏青、看花、挑菜、簪柳。

  东安县节前五、七日扫墓,当天在自家祭祖。

  元氏县清明节又称花节,买花置酒宴请宾客。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辽宁省四市通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
  • 全国工信系统表彰291个集体和463名个人
  • 中国航天员乘组完成在轨交接 神十九航天员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