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井男童家属被曝成医闹 与120纠纷原因令人心痛
连日来,对保定蠡县坠井男童的生命大营救,牵动着无数人的心。经过500多人、100多台大型挖掘机107小时的救援,终于找到了落井男童,遗憾的是,孩子已经没有任何生命体征。男童爷爷向救援人员的那一跪,让无数人动容。就在很多人以为此事行将收尾之际,事件再起波澜:据多家媒体报道,男童家属在医院闹事,还殴打了120司机。
今年韩国上映了一部电影,名字叫做《隧道》。电影大概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河正宇扮演的主人公在开车穿过一个新建隧道的时候遭遇了塌方,被埋在了隧道里。接下来,就是有关方面组织人力物力展开大营救。然而随着故事的进展,各种不和谐的情况开始发生。
灾难发生后,很多官员来到了现场,跟主人公妻子各种合影,这是他们向民众展示爱心的机会。而当主人公被救出之后,还要在现场等待官员过来合影,然后才能送去医院。在整个救援过程中,随着救援迟迟无法取得进展,以及一名救援人员的不幸遇难,舆论开始发生变化,他们从关注和同情主人公,开始转变为探讨救援是否值得的问题,是否还要为一个不知生死的人耗费这么多资源。最后,整个救援工作的意义,以及塌方事件的原因,就在围观者的冷漠和有心人的利用中被消解掉了。
之所以想到这部电影,是因为在保定坠井男孩的生命大营救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不和谐的状况,同样在消解这次营救的意义。比如在营救的过程中,当男童坠井已超70小时,救援队尚未探测到井下有生命迹象的时候,一种质疑开始流传开来,是否真的有男童掉进井里呢?进而开始探讨浪费这么多资源是否值得的问题。再比如在营救现场,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网友在救援现场拍到的一段视频显示,在救援现场,蠡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史来顺等人正在了解救援情况,突然,该县长的司机拿起粘尘滚筒,给县长的衣裤清理灰尘。
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我们无法简单评判这些情况对于救援本身带来怎样的影响,但无可否认,我们在这些事件当中,感受到了冷漠和恶意的存在。然后,真正扭曲了事件走向的,是男童家属在医院闹事,殴打120司机的新闻。下跪之后成“医闹”,让很多人直呼“事态反转”。在医疗圈,此事引发的反响尤烈。不少医疗方面自媒体甚至用上了“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现实版农夫与蛇”等标题。
然而随着更多信息的披露,我们渐渐看清了事态的真相。首先,与120司机发生纠纷,源于司机打算把男童直接拉到火葬场,这让家属难以接受,在他们看来,孩子应该拉到医院尽最后的努力。了解这个细节,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家属情绪失控的原因,司机的选择直接撕开了家属们不愿面对的冰冷事实。这可以被定义为医闹吗?所谓医闹,应该是以谋取利益为目的恶意扰乱医疗秩序。除此之外,网上还有人爆料说男童家属向医院索赔200万。不过在昨天上午,男童的父亲联系媒体,首度发布声明,称感谢医院,家属从未提出任何赔偿。
事情的始作俑者,是某些医疗方面的自媒体。我其实挺能理解医疗从业者对于医闹的深恶痛绝,我觉得对于任何一个医闹事件,怎样严厉的谴责都不过分。然而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的言论是否建立在事实真相之上。这也许就是传统媒体和一些自媒体的区别所在,面对一件事,传统媒体的第一反应是核实真相,只有建立在事实真相上的发言,才是坚实的。我不敢说这些医疗自媒体为了树立一个抨击的靶子而故意选择忽略事实、断章取义,但毫无疑问,建立在事实扭曲基础上的言论,不会达到发言者想要的目的,而只会摧毁这些自媒体的公信力。
而比这更加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这种扭曲建立在一场悲剧之上,这不仅是对男童一家的二次伤害,还让本应聚焦于对生命意义的讨论和对男童坠井问题的反思的舆论,变成了对男童家属的愤怒质疑。本来,在医闹面前,医生群体是不折不扣的弱势群体,然而当事实被扭曲,抗议就异化成了伤害,这实际上也在削弱人们对于医护群体的同情心,进而损害本来就不融洽的医患关系。
毫无疑问, 男童坠井是一场悲剧,而这时候最需要做的,就是对这场营救意义的肯定以及对坠井问题的反思。一位官员注意自身的形象也许无可厚非,但这一幕不该出现在事故现场;医疗自媒体抨击“医闹”自然理直气壮,但这立场不该建立在断章取义的基础上,这种种不该,只会令一场悲剧变得更加让人感到悲伤。
更多医闹等相关新闻:http://m.mnjkw.cn/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