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夏至是几月几日几点 夏至吃什么、饮食习俗、诗词一览
2016夏至是几月几日 :6月21日 星期二
2016夏至是几点:6月21日 06:34
2016夏至阴历:农历 2016年五月十七
2016夏至时间:2016年6月21日 06:34 - 2016年7月7日 00:03
夏至又称“夏至节” 古人将其分为三候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此时,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同时,夏至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提醒人们一年中最炎热时刻的到来。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发现这一天白昼最长,夜晚最短,最终确定了夏至,稍后又发现昼夜等长的春分与秋分,在此基础上确立二十四节气。在古代,夏至又称“夏节”、“夏至节”。
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夏至习俗
夏至吃什么(饮食)
民间流行夏至吃面古代女子互赠脂粉、折扇很早,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
据公开资料显示,在江南一带很多地区,“夏至吃面”是一项重要习俗,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主要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夏至还有其它一些重要食俗,“夏至尝黍,端午食粽”便是其中之一。
《诗经》中有“年丰多黍”的诗句,夏至日前后,大家一起尝食角黍被认为是一种欢庆丰年的标志。在这一天,古时女子之间还会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物,用来扇风、散去体热所生浊气。《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皇家则会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来消夏避伏。“不过,古代与女性有关的节日比较多,女子互赠脂粉、折扇等物的习俗也较为常见,并非夏至独有。”王娟称。(完)
2016 年夏至开运及禁忌
祭神祭天
在古代,夏至节的隆重程度不亚于端午节。从周代开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以祈求消灾年丰。除了祭祀外,朝廷还用歌舞礼乐的方式,祈祝国泰民安。到了宋代,从夏至这天开始,朝中百官还要放假三天。而辽代时妇女则互赠粉脂囊,用来除去身上的汗渍味。
朝廷对夏至如此重视,民间也不例外。每逢夏至日,各地农民则忙着祭祀神灵,名曰“祭天”,以祈求风调雨顺。这祭天也南北有别,北方人多求雨,以防干旱;南方人多求晴,防止涝灾。时至今日,许多地区仍然保留了夏至日祭天的习俗。
夏至面条不可缺
中国有句俗语叫“冬至饺子夏至面”,讲的是人们在过冬至和夏至不可或缺的两种食物:饺子和面条。面条是北方人的至爱。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面,而面条都要过凉水,俗称“凉水面”,用来消夏避伏。只是与现代不同的事,在古代人们都是用自家新收的小麦磨成的面粉制成。而在北京地区,则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
夏至最忌有雷雨
在民间,尤其对于农民来说,是最忌怕在夏至日这天有雷雨天气。民谚称:“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热。”这对于靠天吃饭的农家人来说,无论是干旱还是伏热,都是会影响农作物的收成的。所以,在旧时,人们希望在夏至里别打雷、别下雨。
麦粥馄饨齐上阵
北方人夏至日吃面食,而无锡人则在夏至这天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其混沌和合之意。有民谚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而麦粥不仅是清香宜人、健脾养胃、老少咸宜的美味,能有效缓解人们“苦夏”时的食欲不振,同时还可祛湿利尿,是夏至节不可多得的美味。
忌讳剃头理发
这是在清朝时期的一项习俗禁忌。据《清嘉录》记载,“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也就是是说,在夏至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要按时起居,不准口出诳语骂人,当然也不要剃头理发。据说,夏至日剃头理发会破运。
夏至诗词
夏至避暑北池
唐·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唐·白居易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竹枝词
唐朝·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夏至日衡阳郡斋书怀
唐·令狐楚
一来江城守,七见江月圆。
齿发将六十,乡关越三千。
褰帷罕游观,闭多沉眠。
新节还复至,故交尽相捐。
何时羾阊阖,上诉高高天。
夏至日作
唐·权德舆
瓥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夏至
金·元好问编《中州集》
玉堂睡起苦思茶,别院铜轮碾露芽。
红日转阶帘影薄,一双蝴蝶上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