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论闽东风格:不耻落后 意气奋发 放胆开拓 争先创优
题记:我在闽东工作的近两年里,尽管也看到了落后的一面,看到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感到自己肩上的重担,同时我也看到了“不耻落后,意气奋发,放胆开拓,争先创优”的闽东风格。正是这种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力量和勇气,给我留下了美好回忆。
习近平论闽东风格
——摘自习近平《摆脱贫困》之《同心同德 兴民兴邦——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篇
闽东有“滴水穿石”精神,还有“不耻落后,意气奋发,放胆开拓,争先创优”的闽东风格。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中,第一次明确、完整地提出了闽东风格。
“不耻落后”。当时的闽东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闽东人民并不因落后而甘拜下风,而是在时任地委书记习近平的领导下奋起直追,以“滴水穿石”精神改变闽东贫困面貌,逐渐扔掉贫困帽。战国时的荀子《劝学》一文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骑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意思是说持之以恒地点滴努力,就能创造一个常人难以预料的奇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闽东还是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都较落后,习近平十分注重思想教育,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要进步,不能有贫困、怕苦的意识,要脱贫,思想首先要“摆脱”贫困。闽东领导干部与群众正是在习近平的带领下,解放思想,实干苦干,而逐渐脱离了贫困线。
“意气奋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语出曹植《魏德论》:“武皇之兴也,以道凌残,义气风发。”也就是说,一个人,一个团队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就会拥有改变一切的力量。习近平面对贫困的宁德,没有退缩,提出要“穷则思变,知难而进。”他始终带领闽东干部群众一起摆脱贫困。他常教育干部思想“脱贫”了,精神风貌也要紧跟脚步,要有勇于扛起“重担”的气魄,保持蓬勃进取的朝气、昂扬向上的锐气,义无反顾、迎头而上。不能光会想,一旦碰到实际困难立马退缩。闽东的干部群众正是在这种精神风貌下,战天斗地,改变贫困命运。也正因此而与习近平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放胆开拓”。字面上看就是放开胆子,开辟新出路,大干一场。南宋爱国词人宋人陈亮有句名言:“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陈亮此言一出,极大地鼓舞了抗金军民。说到闽东的经济,就会想到“老、少、边、穷”这四个字。但闽东依山傍水,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闽东还是畲族的聚居地,拥有浓郁的畲族文化,这些都是闽东的光彩之处。习近平走遍十里八乡,仔细调研,了解实情后,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多挖掘闪光点,制定了大胆的改革方案。高唱“山海经”,开发引进各种特色项目,让闽东的农林牧副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争先创优”。争先创优是敢创一流的勇气,是永不懈怠的精神。闽东虽然落后,但在习近平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寻找和把握各种机遇,击鼓扬帆,奋勇争先。凭着实干精神和在时代大潮中乘势而上的果敢机敏,立足本职工作,兢兢业业,争先创优,步步发展。每项任务不说则已、说了就干,不抓则已、抓就抓成,以实实在在的成效为闽东“添砖加瓦”。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今天,习近平倡导的“闽东风格”正在闽东大地开花结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