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启动学前教育三年计划 期待乡村与城市同步起跑

蕉城区赤溪幼儿园里,孩子们正排着队准备去午休。这里的办学条件与城市相差不大,但师资力量不足。
只有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才能让孩子们共享同一片蓝天。从办学硬件上加大投入,从师资力量上加强配备,是缩小幼儿教育城乡差距的关键。为此,宁德市已启动“宁德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始终面临着教学环境较差、师资力量薄弱、家长意识不高等尴尬问题,幼儿教育亦在其列。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在教育均衡化不断被强调的今天,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和遭遇的困境也应引起社会足够的关注。
近日,记者分别走访了蕉城、福鼎和周宁的一些村镇,了解我市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教学硬件差距正在缩小
走进蕉城区赤溪镇幼儿园,记者看到不大的园区操场铺着绿色的胶垫,一侧设有儿童娱乐区、滑梯、秋千等设施;园区四周的围墙上画着各种颜色鲜艳的卡通图案;教学楼虽略显陈旧,但也被各种卡纸剪成的图案装饰一新;教室内,绿色的桌椅,木制的地板,墙上也张贴着花样繁多的剪纸,童趣无限。
正值午休时间,孩子们用完午餐后,各班老师正引导他们排队前往卧室休息。“有部分孩子是周边村里的,家长无法一天四趟接送,我们就安排午餐和午休。有些家长极力要求我们办全托,但学校实在没这能力。”赤溪幼儿园校长姚作成说。
据他介绍,目前,该幼儿园共设有大中小9个班,共430人,汇聚了赤溪镇多个村的适龄幼儿。随着各级财政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支持力度增大,学校近几年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基本达到与城区幼儿园差不多的标准。另外,从课程设置上,也与城区保持一致。“音乐、美术、体育,该有的课程,一样不少。”姚作成说,“今年,我们还规划投资400万元,在镇区新建一所占地5亩的幼儿园,届时将是本镇的一道风景线。”
而在周宁泗桥乡赤岩村的小学内,记者看到该校所开设的两个幼儿班也是布置精致,一旁的卫生间还特别注明“幼儿卫生间”,专为幼儿班的孩子设计,十分契合幼儿教育的环境需求。
统一的基础设施配置、统一的课程安排,近几年,农村的幼儿教育环境逐渐缩小了与城区的差距,从这点上说,两地孩子的起跑线离得比较近。
师资力量不足难以解决
在启蒙教育中,教师的素质对幼儿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实来看,农村幼儿教育较为缺失的关键环节之一便是师资力量。
“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幼儿教师的缺失,即使不要求多专业,也无法满足需求。”姚作成说。与城区相比,即使硬件环境上的差别不断缩小,但最重要的师资力量却始终是个问题。因为地处偏远山区,许多年轻教师即使愿意到赤溪,也多是本着先稳定,有机会再考走的心理。仅2013年,赤溪镇考走的教师就有20多人。
如今赤溪幼儿园共有教职工20多人,其中,代课与保育人员占了绝大多数。今年,蕉城区教师统招中,分配了3人到赤溪幼儿园,其中只有1名是幼教毕业。“现在这位幼教毕业的老师成了我们幼儿园一宝。许多教学都得依赖她来计划和传授。”姚作成说。
因教师资源的流失,导致了农村幼儿教育质量的缺失。“虽然课程设置与城里同步了,但是音乐、舞蹈、美术这些都需要专业老师。而我们没有,便只能降低要求了。”姚作成说。他说,按赤溪镇的学前教育摸底调查来看,全镇3-5岁的儿童共有1249人,入园率为92.1%,但留在本地上学的只有453人,不到一半。
与此类似,福鼎市白琳镇的翁江村也面临着“老师不愿意来,来了也留不住”的尴尬局面。作为拥有人口5000多人的沿海大村,该村小学的幼儿班只有20多人。“这些孩子有些是没上户口,有些是留守儿童,就近上学。有条件的,都往其它更好的地方送了。”翁江村书记张书典说。而赤岩小学的幼儿班,给孩子们上课的多是退休老教师,专业教育很薄弱。
农村幼儿教育的师资良莠不齐,这直接影响了孩子们启蒙教育的质量;再加上农村父母本身意识淡薄,文化素质不高,无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便使得孩子们在起跑线上与城里孩子相比拉远了距离。
期待“三年行动计划”成果
事实上,多年来,市教育部门针对农村学前教育也花了大力气进行推动完善。这从各地幼儿园、幼儿班的硬件设施改善便可见一斑。只是,如姚作成所说,更希望能让全市的优质软件教学资源能够辐射至农村,让农村孩子的起跑线与城里孩子无限接近。
2011年,我市启动了“宁德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投入约1.6亿元资金对全市城乡的学前硬件和软件进行改扩建、完善,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将农村学前教育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以政府投入为主,采取多种形式筹措资金,以整合农村中小学闲置资源,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规模。
同时,市教育局制定下发了《宁德市城乡结对帮扶方案》,各结对园制定计划、签订协议,开展教学观摩、上门指导、送课下乡、师徒结对、跟班学习、物资捐赠等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以引导城区优质幼儿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辐射与拓展。
学前教育如活源,关系着孩子德智的形成与发展。几个村镇的情况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而改变正当时,我们期待我市幼儿教育的明天会更好。(见习记者苏晶晶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