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86岁老人乞讨“捡”来一家人 盼有间栖身之屋
闽南网3月31日讯 这是一个拼凑起来的家庭。
86岁的李天生是一家之主。
62岁的老伴张丽英患有精神分裂症。
老大“光头”双手残疾。
老二“毛毛”26岁了,身高只有1米22,连桶水都提不起。
老三“财妹”17岁,是个哑巴,脑子也不大清楚。
好心人为老李一家拍了照片,从左到右依次为张阿婆、老李、财妹、毛毛
一家子都是老李“捡”来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能见死不救。
就因为这句话,那年张阿婆把7个丢了钱包的大学生领回家了,用乞讨来的钱请他们吃了一顿毕生难忘的饱饭。
如今,这家人就租住在龙岩新罗区洋潭村的一座老祖屋里,依然以乞讨为生。坍塌的外墙,只剩下一个泥墙大门屹立着。十几平方米的房间被分割成两半,泥墙瓦顶,窗户用塑料膜遮挡着,不时有冷风钻进来。虽贫苦,倒也其乐融融。
只是,房子马上就要到期了。
找一间能栖身的破房子,是老李一家现在最大的心愿。
一个拼凑起来的家
“当时就觉得她像自己一样可怜,如果没人管,很可能会饿死。”
老李这辈子,挺不顺的。母亲早逝,唯一的大哥因家里太穷而饿死。由于和继母不和,老李很早就离开了家,种过田,修过公路,做过泥瓦匠。1988年,经人介绍,他在宁化组建了家庭,那是一位有着7岁儿子的单身母亲。8年后,妻子病逝,继子婚后与老李产生了矛盾,老李选择了离开。
也就是在这一年,老李认识了张丽英。她17岁时被查出患有精神分裂症,干不了重活,住了两年医院,家人对她不闻不问。听说了张丽英的故事,老李决定带着她一起生活,“当时就觉得她像自己一样可怜,如果没人管,很可能会饿死。”
遇到张丽英之前,老李的身边还跟着一个孩子,他就是现在的老大“光头”。那是在宁化做工的时候,老李负责盖瓦片,“光头”负责筛沙子,“因为他傻乎乎的,双手还残疾,帮不了什么大忙,就让他干些轻松点的活。”看老李和“光头”处得不错,工友建议他以后就把“光头”带在身边。经过父母的同意,“光头”留下来了。一家三口走遍了龙岩的各个县城,每到一地,老李负责做工,老伴则带着孩子出去乞讨。
1996年的一天,在连城朋口,老李干完活回家,发现桥底下竟然有个小孩。“小孩被装在一个框里,看上去有八九岁了,很瘦,脸色苍白,奄奄一息。一摸额头,滚烫。”老李说,可能有缘吧,小孩看到他时,竟然笑了。他赶紧把孩子带回家喂了些热饭,熬了些草药灌下,就这么捡回了一命。于是,家里又添了个老二——“毛毛”。
老三“财妹”是一年后来的。上杭县湖洋乡,张阿婆外出乞讨时,在路边凉亭发现了她。“孩子很小,出生才一个多月。”张阿婆说,自己给孩子喂了些乞讨来的热粥,回到家跟老李说起这事,老李说:“抱回来吧,不能见死不救。”
就这样,这个小家庭逐渐壮大起来。
三个装钱的塑料袋
“讨到的钱,只要够吃就行。除了买米,好的时候再买点肉,不好的时候就吃青菜、榨菜。”
昨日上午,只有老李独自在家。上个月洗澡时不小心摔坏了左腿,也不敢去医院,“只好辛苦他们去讨钱了”。
不一会儿,张阿婆带着财妹回来了。
财妹一到家,便走到床边坐下,玩着手指。
张阿婆在她一旁坐下,点了点钱,三十二元,递给老李。老李顺手拿起床边的塑料袋,放了进去。
只要一有空,他们就会出门乞讨,张阿婆带着财妹,老大和老二四处走。每天回来,就将钱放进塑料袋子里面,一个装硬币,一个装一元纸币,其余的一起放一袋。
老李说,讨到的钱,只要够吃就行。除了买米,好的时候再买点肉,不好的时候就吃青菜、榨菜。
这天中午炖了骨头汤,为了让老李的腿脚好得更快点。张阿婆将饭菜配好,端给床上的老李。然后盛了两碗稀饭,自己扒拉几口,再哄着喂财妹几口。一旁的老李也帮忙用方言哄着:“女儿,快吃,吃饱来。”
“他们跟真的一家人没什么区别。”邻居赖先生说,虽然这个家是“拼凑”而成,但一家人相处得很好,从没见他们闹过矛盾。
邻居黄大姐是卖豆腐的,只要豆腐卖不完,她都会送一些给老李一家,“三兄妹的感情很好,两个哥哥出去讨钱后,经常会偷偷给妹妹买些糖和其他零食。偶尔不出去乞讨,三兄妹便会结伴出去玩耍,每次都是笑呵呵的,让人感觉就像亲兄妹一样。”
一顿毕生难忘的饭
“虽然是几碗面,但这已经是他们最好的招待了。那种感觉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前年5月1日,张阿婆和财妹在龙岩碰见了7个年轻人,本想向他们乞讨的,没想到对方先开了口:“阿姨,能让我们去你家吃一顿吗?我们实在是太饿了。”
原来7个大学生来自厦门,趁假期到龙岩来玩,结果身上的手机、钱包都被偷了。
看着七个年轻人窘迫的样子,张阿婆笑着答应了:“没事,先跟我回家去,问问我们家老李。”
听说这事,老李立马吩咐老伴:“给你15块钱,去买些猪肉,煮些粉干先让他们吃饱。”
几个年轻人,吃了一大锅粉干,干掉了10包方便面,“可能是饿坏了,两个女孩子一下子连汤都喝光了。”说起年轻人狼吞虎咽的样子,张阿婆笑出了声。
“他们一直说感谢,还说一定要回报我们。”张阿婆当时以为只是玩笑话,没想到,没过多久,就收到了他们寄来的一张银行卡。近两年来,几个年轻人陆陆续续给他们存了两三千元。“去年过年的时候,还有2个学生来给我们拜年,包了个500块的大红包。真是很好的一群年轻人!”
“那种感觉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当时的7个大学生,如今已经各奔东西,有的出国留学,有的读研,有的工作,但他们仍然约定,时不时为老李一家寄点钱过去,算是报答。周宗琪,现在在永定工作,他说,“虽然是几碗面,但这已经是他们最好的招待了。他们让我们懂得,即使在最无助的时候,也要相信会有好心人给予帮助,不论他们的身份如何。”
一个朴实无华的心愿
“破房子、小一点都没事,只要有就好。也希望能申请上低保,至少有稳定的保障。”
今年元旦,“光头”出去后,就再也没有回来。怕他不知道回家的路,86岁的老李还特地跑到永定找了两天,还是没找着。
张阿婆说,孩子虽是捡来的,但人都是有感情的,尽管穷,却从来不舍得让他们穿别处讨来的衣服,“宁肯自己苦一点”。现在老了,怕将来讨不动了,怎么安排他们,是她现在想得最多的事。
不久前,房东告诉他们,老房子到期要拆迁了,不准备租了。
老李说,目前自己的愿望就是希望能有一个稳定的住处,“破房子、小一点都没事,只要有就好”。另外,他也希望能申请上低保,“至少有稳定的保障”。
王阿姨是龙岩市政协退休干部,听说老李的事,她特地带着朋友来看望他,发动好心人捐款。“有的一两百,有的三五百,有个王老师给了我们一千元,老李的伤恢复得这么好,这些都要感谢她啊。”张阿婆脸上满是感激。
此前,王阿姨曾帮忙联系过龙岩市民政局,被告知可以到老李的户籍所在地申请,可老李的身份证早已不见。王阿姨找到老李的老家长汀县,但相关部门同样无法接收。
【记者手记】
那份被遗忘的关爱
见到张阿婆一家,在感到诧异的同时,内心一阵愧疚。动车开通前,每周往返厦门,我都能在高速路口见到她们母女前来乞讨。不明真相的我,有时给她们几块钱,有时却对她们不理不睬。很庆幸,有王阿姨这样的热心人,让大家能够感受这个家的故事。
这个拼凑起来的家庭,很多人都会觉得很悲惨,但他们却过得很开心。因为和大多数希望得到洋房、汽车的人相比,他们的愿望只是一份低保和一间能够遮风挡雨的破房子。
老李是个心怀关爱的人,他将四个处于生死边缘的人收养,组成了这个家;他会用好不容易乞讨来的钱,请7个落难的大学生吃饭。
让人欣慰的是,7个大学生没有忘记“那碗面”,他们用感恩的心,回报老李一家。同样令人心寒的,是民政局那句推卸责任的话。
现实中,大家习惯了提防,在老李一家身上,我看到了最原始、最纯真的关爱。而让我感受到这份温暖的人,却是最需要我们关爱的人。感慨的同时,扪心自问,我自叹不如。你们呢?
如果世界是一间小屋,关爱就是小屋中的一扇窗;如果世界是一艘船,那么关爱便是茫茫大海中的一盏明灯。衷心希望,用我们的关爱,来帮助带给我们感动的人。(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廖明生 简伟雄 戴敏 实习生 余雯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