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有“种”走天下 | “最好吃”的海鱼不再“娇贵”
核心提示
“一鯃二红鯋,三鲳四马鲛,五鮸六加腊。”在东南沿海流传的美食谚语中,位列榜首的“午鱼”,又叫马友鱼(学名四指马鲅),它号称中国“最好吃”的海鱼。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兼具高经济价值与市场认可度,马友鱼作为名贵海水经济鱼类,市场需求常年保持旺盛态势。

马友鱼是一种多脂肪的名贵鱼类,肉质鲜美、细腻而爽口,鱼肉分层,脂肪厚度超过10%。图为盐焗做法。

煎炸做法
然而,长期以来,马友鱼十分“娇贵”,野生亲鱼资源匮乏、苗种供给不稳定、应激反应强、跨区域运输存活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马友鱼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破解繁育和养殖难题,成为解锁马友鱼市场潜力的关键。经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牵头联合相关企业,闽台两岸科研人员合作攻关,育种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一兼具高营养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名贵海鱼正从餐桌珍品走向规模化产业,开启广阔的市场空间。
科研为刃
20日,漳州漳浦县旧镇镇,海风猎猎。福建台苗渔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台苗科技公司”)的养殖基地里,董事长陈联真和来自台湾的技术员王文雄、林清照正在四处巡查。为应对气温骤降,这时的露天养殖池早已盖上薄膜。
就在前一天,基地迎来丰收,其自繁自育的马友鱼批量上市,数千斤商品成鱼销往厦门、广东等地,深受客户喜爱。今年陈联真有了更大的目标——准备做越冬苗。他信心满满地说道:“以往要到农历二月后才有鱼苗,这次我们争取明年春节后就错峰上市。”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马友鱼研究团队项目负责人吴水清表示:“即便是在闽南,马友鱼越冬也不容易,它们最适宜的水温是25~30℃,16~17℃是极限低温,再冷就不行了。”他告诉记者,马友鱼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养殖中水温骤变、水质波动都易引发其应激反应,导致进食停滞甚至批量死亡。
马友鱼真的如此“娇贵”?眼见为实。
打开养殖池的膜布,工作人员轻轻地登上泡沫浮船,向远处抛撒一把饲料后,端坐静静等待。十几秒后,水面先是泛起涟漪,开始波动,进而大面积涌动,浪花拍打声此起彼伏,但却是只闻其声未见其鱼。

台苗科技公司的台胞技术员正在投喂饲料。
“鱼来进食了!”陈联真尽量压低声音,“它们很谨慎,不会靠近池边,动作非常迅速,相机快门都很难捕捉到它们的身影。”
成鱼如此,幼鱼也是“怕羞”。在育苗池中,技术员王文雄拿起舀勺,向池中投入饲料,等候片刻后,才见鱼群游来。随后,他迅速提起舀勺,只捞起数尾鱼苗。
“马友鱼是群聚活动,一出现就是整群。”吴水清说道,由于没有鱼鳔,马友鱼一天到晚游泳不能停,非常活跃。稍微大一点的成品鱼,用捞具根本无法捕捉,只能用渔网捕捉。
吴水清对马友鱼的特性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早在2020年,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就瞄准这一重要物种,组建四指马鲅遗传育种团队,系统性地开展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应用的全链条攻关。
工作基石在于种质创新,团队首先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了人工繁殖与苗种规模化培育的技术难关,实现了从亲本培育、受精卵获取、孵化到苗种培育的全过程人工可控,为后续的遗传选育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补齐短板
因其肉质细腻、生长快、适盐范围广等优势,马友鱼已成为前景看好的经济鱼类,正成为新兴养殖热点,之前广东开展了马友鱼繁育养殖工作。近年来,福建加快探索本土化育苗养殖模式,并取得突破。
陈联真介绍,2023年创办公司时,马友鱼苗来自台湾,并引进了台胞技术人员。台湾在苗种驯化、池塘养殖方面的成熟经验与福建本地海域条件结合,快速补齐了福建马友鱼规模化育苗的短板。
但是台湾与福建的海域盐度、潮汐规律存在差异,照搬技术会出现苗种适应慢、生长周期延长等问题,如何实现技术本土化调整,成为科研团队初期的重要挑战。
摸索并实现从人工育苗、苗种培育到亲本培育的全流程技术突破,我省科研院所与企业的联合攻关功不可没。
台苗科技公司紧盯规模化繁育关键环节开展协同攻关,他们通过实施精准的亲本营养强化技术,促使亲鱼的繁殖性能水平提升,产卵量与受精卵质量都得到提高。
吴水清告诉记者,目前团队正在抓紧开展速生、抗逆品系的选育工作,“缩短养殖周期,大幅提升养殖效率,同时,将在应对环境突变(如温差、盐度变化)方面表现出更强的韧性,从而降低风险和损失率,增强产业发展的稳定性”。
针对福建沿海工厂化养殖设施完备、近海网箱养殖资源丰富的特点,团队的研究重点放在养殖模式革新上,开发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和“工厂化+海上网箱”接力养殖模式。
在早期苗种阶段,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所具备的环境高度可控、饵料投喂精准、病害防控高效的优势,为鱼苗提供了最适宜的生长环境,确保了苗种的健康和高成活率。当鱼体生长至特定规格,具备较强适应能力后,则将其转移至更接近自然生态的海上网箱中进行成鱼养殖。
“既适配福建沿海的养殖条件,又能解决分散养殖带来的品质不均问题,为技术推广奠定基础。”吴水清表示,目前,普通池塘、高位池和网箱三种模式的马友鱼养殖示范,在福建均取得成功。
马友鱼天生神经敏感,大规格苗种跨区域运输时,密度和水质变化更会加剧应激反应。因此,此前运输存活率长期处于低位,严重影响苗种流通。目前在破解马友鱼应激死亡难题上,科研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陈联真说:“进行茁化后的鱼苗有望将投放折损率控制在10%以下,损耗也能控制在理想状态。”
经过两年试验,目前从台湾游来的马友鱼一代成功孵化出福建一代,并且养殖二代已经顺利出塘,目前二代的本土苗也长大了。“公司的标准化繁育基地已经逐步扩大到117亩,保种亲本近万尾,年可提供优质受精卵200公斤,培育大规格苗种5000万尾。”陈联真说道。这个全省第一家的马友鱼育种基地,实现了从亲本、小苗、大苗到成鱼养殖全链条闭环。

费很大劲才捞起的马友鱼苗
不只台苗科技公司,在漳州龙海区海澄镇,龙海区顺源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于2024年试验性开展培育马友鱼苗种工作,健康苗种年繁育总产量达到300万尾。与省水产研究所合作,在人工育苗与病害防控等关键环节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突破苗种开口饵料及饵料转化技术瓶颈,并有效防控育苗阶段由细菌引发的感染问题,为马友鱼的稳产高产奠定了技术基础。
在其他传统水产养殖品种效益下滑的背景下,马友鱼正成为广东、福建、海南等地转型优化的优选品种和特色水产产业。
“我们希望让午鱼成为福建海水养殖的新增长点。”吴水清表示,马友鱼生长迅速,盐度适应范围广,养殖周期短,上市规格灵活,且市场价格高企稳定。每年4—9月是马友鱼集中上市期,可以填补海洋伏季休渔的空档。市场数据显示,半斤规格的午鱼最高收购价可达到32元/斤,部分地区优质成品鱼价格超45元/斤,经济效益突出。

马友鱼达到3两以上即可上市销售,最大可长到5公斤以上。
更在深远
旺盛的市场需求与可观的利润空间,让马友鱼成为养殖户眼中的“香饽饽”,但他们普遍存在观望态度。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所长林琪认为,作为东南沿海渔业大省,福建拥有丰富的海域资源和闽台渔业融合的独特优势,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三方需要共同发力,以产业实际需求为核心锚定研究方向,以制定可复制的技术规范为核心目标,助力福建马友鱼从特色养殖向规模化产业转型。种业是水产的“芯片”,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核心竞争力。“我们团队正集中力量建立马友鱼种质资源库,攻关良种选育和健康养殖技术,目标是培育出生长快、抗病力强、品质好的新品种。这不仅能丰富老百姓的菜篮子,更是从根本上推动种业自主创新,为福建渔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芯’动力。”他说道。
漳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海洋经济科科长蔡杨鹏表示:“在省海洋与渔业局的指导下,漳州市海洋与渔业局会同福建省水产研究所、集美大学等高校院所致力于推动闽台渔业技术协作,充分利用台湾地区在海水鱼繁育领域的技术与人才优势,通过引入专家团队与提供实践场地相结合的方式,构筑起技术引进与落地转化的高效平台,为新时代闽台渔业融合注入了新动力。”
吴水清表示,他们将传统选育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相结合,走出一条群体选育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协同并进的高效技术路径。未来,团队计划将选育的优良品种、创新的接力养殖模式与先进的深远海养殖装备相结合,探索构建一套适合福建海况条件、节能高效的深远海马友鱼养殖技术体系。不局限于养殖环节,还提前对接加工端需求,推进深加工赛道拓展,开发出预制菜、鱼罐头等多元化产品,进一步拓宽消费场景。
陈联真透露,目前对于育种的突破,消费端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们与京东接洽过,他们对这条鱼的前景同样看好”。他表示,公司计划在漳州通过“企业主导+本土养殖经验+科技支撑+无抗生态养殖”模式,聚焦苗种自供、成鱼规模化养殖及产业链延伸,采用“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完善从育苗到销售的全链条体系,“从技术到饲料,从种苗到成品鱼,我们将构建标准体系,解决‘凭经验养鱼’的现实问题,为养殖户保驾护航,为行业添砖加瓦”。
期待这条马友鱼游得更远、更稳。
相关链接>>>
马友鱼知多少
马友鱼,学名四指马鲅,俗称午鱼,因其胸鳍下方长有四根丝状游离鳍条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地区均有出现,以南方居多,属于热带及温带的海产鱼类。

马友鱼因其胸鳍下方长有四根丝状游离鳍条而得名四指马鲅。
作为一种暖水性、广盐性的名贵海产鱼类,马友鱼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洄游习性。在非生殖期间栖息于外海(咸水区),产卵季节由外海游到河口咸淡水区域产卵。通常在春夏季节游向近岸、河口等浅水区进行索饵和繁殖,而在秋冬季节则游向较深、水温较高的海域越冬。
它适合在我国南方盐度2‰~32‰的河口和沿海地区池塘、高位池、网箱养殖,也适合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养殖。池塘养殖,面积2~10亩为宜,水深1.2~2.5米,越冬期间须搭建保温棚,每亩池塘可放养规格2厘米的鱼苗1万~1.5万尾,经过6~7个月养殖即可达到上市规格;高位池的养殖密度可以提高到每亩1.5万~1.8万尾,平均亩产为2000~2500公斤;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中间排水,水体为30~50立方米,水深为1.5~2米,水池(桶)上方应有盖网以防止鱼跳出。
目前,我国南方地区可实现亩产3000~4000斤。在养殖成本方面,以土塘养殖为例,每亩投放1万~1.5万尾,种苗成本为3000~4500元;配合饲料料比约为1.6(半斤规格),饲料成本为7~10元/斤;塘租、水电、人工等综合费用约1万元/亩·年。综合测算,养殖周期6~7个月、达半斤规格时,总成本约为14~16元/斤。
马友鱼一般达到3两规格即可上市,价格约22元/斤;半斤规格收购价约28元/斤;8两至1斤规格可达45元/斤左右,节假日期间价格更有上浮空间。综合测算,养殖效益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