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体聚焦“海都农家乐” 中央媒体相继予以报道
闽南网5月29日讯 为农民解难,为政府分忧——本报在全国媒体中首开先河,搭建的“海都农家乐”农副产品直销平台,现已成为享誉福建乃至全国的品牌,其做法和经验多次得到中宣部的肯定和表扬。在中宣部统一部署下,5月26日至28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相继报道了“海都农家乐”,盛赞海都报报道基层、服务农家的举措。
去年8月,全国新闻行业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走基层期间,本报记者发现不少农民都面临着农副产品丰产滞销的困难。去年10月开始,本报策划推出“海都农家乐”活动,提出“能帮一个是一个”,把镜头对准基层,报道基层农产品销售困难,并千方百计地为优质农副产品找销路,帮助农民渡过销售难关。
去年10月至今,本报已举办16场现场义卖活动,累计帮助农民销售各种农副产品1500多吨,不仅帮许多农民解决了困扰多时的产品滞销问题,也为百姓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农产品,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社会反响十分热烈。
中央媒体连续报道“农家乐”
5月26日,新华社播发了《解民忧实实在在,暖民心情意绵长——海峡都市报搭建“农家乐”平台解决农民销售难题》。
5月26日,《光明日报》要闻版刊发了《海都农家乐,三农及时雨》。
5月2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了《海都报:农产品直销平台惠农家》。
5月28日,《人民日报》要闻版报道了《报道基层、服务农家——福建海峡都市报在农民与读者间建起产销对接平台,为数百种农副产品打开销路》。
中央媒体连续报道“海都农家乐”后,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新浪网、搜狐网等网络媒体转载了上述媒体的报道。
走转改,“海都农家乐”应运而生
去年10月中旬,本报记者参加“走转改”活动,到南平市顺昌县大历镇采访。当地果农因“蜜橘丰产滞销”流露出的痛心神情,让记者揪心。记者了解到中间环节过多、收购价偏低是农民亏本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一情况,报社召开编委会,认为走基层,不仅要反映在稿件里,更要实实在在、千方百计帮老百姓解决问题。
10月17日,海都报举行“爱心橘品鉴大会”,当天1.5万公斤蜜橘一个半小时内销售一空。据统计,在海都报的帮助下,包括大历镇在内的周边乡镇95%滞销蜜橘都找到销路。
帮完南平的果农后,本报顺势推出“海都农家乐”农副产品直销平台,建立起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提出口号“能帮一个是一个”。该平台将各地优质农副产品整合到海都购物网(www.968111.com)“海都农家乐”活动专区,通过现场义卖、网络购买等销售渠道,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费用,把利润让给农民和消费者。
本报承诺:把农家乐活动坚持做下去
截至今年4月份,本报共组织了16场现场义卖活动,先后帮助农民销售郑湖水柿、闽侯苦笋等农副产品1500多吨,成功帮众多农民解决产品滞销的问题,也为百姓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农产品,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社会反响热烈。
现在,本报已经决定把“能帮一个是一个”的农家乐活动坚持做下去,并由海都旗下的海都购物网具体负责,以实际行动展示媒体的社会责任和服务意识,实实在在帮农民解决难题。(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章微 林丹 实习生 赖慧俐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