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娱乐无极限 > 娱乐新闻 > 正文

潜规则电影映前广告遭垄断 影迷呼唤预告片回归

2012-03-29 08:45 来源:海峡都市报闽南版 0

预告片

N新京

  海都闽南网讯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影迷的数量和欣赏水平也在成长,他们不仅在影片上映后参与评论,也开始关注电影上映前的预告片。以前很多影迷更多的是通过网络看预告片,如今他们更愿意通过大银幕看预告片。不过近来很多影迷抱怨在国内大银幕上,预告片的数量在减少,有影迷在微博吐槽:“影院每每限制提前5分钟进场,进去之后播了几个广告就开始放正片,连个观影的预热过程都没有。”这一段言论很快得到影迷、电影从业者的热议。

“来钱快”的贴片广告

  兼具影迷、影评人、制片人多重身份的关雅荻说,半个月前他想去看个《桃姐》的预告片,跑了好几个影院,看了好几部电影都没看到。“夸张点儿讲我记不起上次在影院看预告片是啥时候,正片前的预告片仿佛消失了一样。”经过和影院终端的接触,关雅荻慢慢找到答案,预告片变少的主要原因是影院追求短期效益最大化:“贴片广告市场越来越发达,它来钱比较快。甚至原来免费的海报位都升级成电子海报,被承包给广告公司进行销售。”

  据记者了解,国内大银幕的贴片广告代理市场从1998年就开始发展,近两年变得发达起来。一般电影广告操作方式有两种:发行方自己的拷贝内贴广告和影院与第三方广告公司的映前广告。按照国家规定,发行方贴片广告不超过5分钟,事实上除了《金陵十三钗》、《唐山大地震》这样的大片,很少有国产片能招到5分钟,于是第三方广告公司映前广告成主流,央视三维、晶茂两家公司基本垄断这个行业。

院线怕耽误排片时间

  除了映前广告的经济利益,某院线人士告诉记者,驱动部分影院减少预告片播放还有场次原因。“影院不在大银幕放预告片,更多的是怕耽误时间。放5分钟预告片,会减少一部电影的排映场次。尤其是观影人次多的暑期档和贺岁档,有影院掐预告片就掐出习惯来了。”百老汇院线经理李先生也向记者解释,映前广告和贴片广告观众一向投诉较多,为了免去麻烦,影院有时候能掐就掐,难免有些预告片和商业广告混在一起被掐了。

  基于此现象,有影迷在微博上倡议:希望中影、星美、华谊、博纳、万达、UME、百老汇等大公司大品牌影院带头(放预告片)。“诚然一天下来可能导致单厅排片减少1场,但预告片是有效吸引观众‘返场’的重要手段,上座率的提高可以弥补场次的减少,也并非每部电影都像《变形金刚3》那样需要压缩时间抢场次。”

□圈内声音

业内人士:预告片吸引观众再来

  对于内地电影院越来越少在大银幕播放预告片的现象,有网友戏称,这是“猪八戒啃猪蹄”,这个俗语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影院在变相阻拦观众回到影院,这种自我蚕食的行为好像慢性自杀。

  陈喆是派拉蒙公司驻华代表,对于预告片在国内影院大银幕消失的现状,他曾在自己的一篇博客文章中分析:“影响影院盈利的最终指标是客流量,不仅和电影票有关,更关系到可乐、爆米花的销售业绩。客流量构成的主体不是经过影院门口看广告牌的人,而是真正掏钱买票坐在影厅里的观众,预告片则是吸引观众回到影院观影的最重要一环。”

  因为工作和旅游的关系,关雅荻去过美国、法国、韩国、泰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影院,那些国家的影院预告片数量都相当多,和国内经常只能看个1~2支、时长只有30秒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在他看来,在正片前在大银幕欣赏预告片是“观影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有很多极端的例子,当年有观众为了看《星战前传》的正式版预告片,集体购买了当天正片的电影票,看完预告片后,他们就退场。”所以,预告片是电影宣传的一个必要手段,不可或缺。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赵甄骂战引“网暴” 杜汶泽继舒淇后告别微博
下一条:小陶虹澄清"替夫抢黄金" :男一号才是徐峥推荐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