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娱乐无极限 > 娱乐新闻 > 正文

唱片公司为传播效果急功近利 幕后音乐人断层

2012-03-19 10:18 来源:信息时报 0


林夕(资料图)


高晓松(资料图)

  有一种被引用过很多遍的说法,说一张专辑如果要获得成功可能需要很多原因,但如果要失败只需要一个因素就够了——找一个坏的监制。自从主流流行音乐越来越萧条之后,很多歌手纷纷标榜创作,动不动就是号称自己写歌,自己监制,自己制作,但是因为内地的版权制度不健全,真正的幕后创作人、音乐监制和制作人,已经出现了可怕的断层。早前还有个张亚东、高晓松,现在他们的接班人在哪里?也就不难想象为何流行音乐如此平庸乏力。

  唱片公司为了传播效果,更加急功近利,往往都是直接找港台音乐人,填词都找林夕,制作人都是李偲菘、李伟菘。其实不止内地,港台幕后音乐人有着同样的问题,一年前编曲大师陈志远去世,让很多台湾音乐人惊呼找不到老师的接班人。钟兴民、阿弟仔都不算年轻,更年轻的一代可能只存在于独立音乐圈,比如徐千秀、陈建骐,但也是屈指可数。有传说陈志远生前仅靠编曲就挣够1亿新台币,高峰时一天能编几十首曲目,那是在流行音乐的黄金期,现在更多的费用可能都投放在广告宣传上,创作人的收入已经非常低廉。

  大名鼎鼎的乐坛教父李宗盛直称自己不懂编曲,由他担任制作人的杨宗纬专辑《原色》,是和内地年轻编曲人李剑青合作,大哥去年上节目时有透露,李剑青的工资可能仅有两三千元左右,放在北京绝对是低收入阶层。而音乐人李健也曾透露,因为版权制度缺陷,内地基本都不养作词人,很多都是唱片公司企宣在填词,而他那首大热的作品《传奇》,词作者本是一家大型超市的副总。

  因为严重的断层问题,所以现在的流行音乐基本都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幕后,在制作给“90后”、“00后”们听。而因为电脑的方便,很多音乐人越来越忽视编曲、录音、混音这些基本功,让作品在本质上也越来越浮夸。天才诞生之前需要先有孕育天才的环境,所以只能越说越悲观了,幕后音乐人的断层,远比新人歌手的缺席更可怕。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不法分子冒充《杨贵妃》诈骗 出品方发声明将追究
下一条:郎朗父亲称儿子还单身 巩新亮澄清自己只是他粉丝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