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消费主张 > 正文

微信“集赞营销”暗藏陷阱 商家噱头用户勿盲目轻信

2014-03-13 16:36 来源:通信信息报 0
消保委相关人士提醒广大消费者,各类商家依靠微信求赞看似送福利,实际暗藏各类消费陷阱。十个活动八个假,频繁求赞也造成朋友圈广告遍布,失去了联络感情的真实意义。

  “亲们,快来帮忙点个赞,求扩散……”许多网友反映,最近在微信朋友圈里,总是能收到一大波点赞请求。

  “集满50个‘赞’,送港澳游”“集20个‘赞’送移动电源”……继微博营销后,商家又将目标瞄准了微信朋友圈,视其为一个成本低且能迅速积累人气的互动营销平台。小小的点赞背后,其实迸发了巨大的营销力。然而,天下真的有这样免费的午餐么?事实上,“赞营销”商家有的是真心实意,有的却纯粹是为了赚噱头,忽悠消费者。

“集赞”风靡微信朋友圈

  微信营销,让精明的商家看到了商机。而通过微信“集赞”的方式进行推广,成为商家的营销新渠道,这些“集赞”活动发布方涉及房产、汽车、健身、餐饮、娱乐等多个行业。商家只要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中,向微信粉丝推送“集赞送礼”活动的详细信息,消费者只需将活动帖分享到个人的微信朋友圈中,当被点赞的次数达到商家规定的数量时,再截图发送给商家,便可获得相应等级的礼品或是相应的优惠。

  “集满50个‘赞’,送港澳游”“集20个‘赞’送电影票”……一系列的“集赞”活动风靡朋友圈。精明的商家捕捉到微信平台里营销的力量,而网友也“集赞”集得不亦乐乎。网友王小姐表示,她身边有很多“点赞狂人”,收到点赞帖,自己因好奇也转发了几次。

  邓小姐就是“集赞党”之一。从今年2月开始,她先后参加过多次点赞、集赞活动,好几次都领到了礼物。“刚开始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集赞,后来集满赞之后,还真在商家那边领到了礼物。有电影票、自助餐券、移动充电电源,感觉还是蛮好的。”邓小姐说。

  当然,也有很多网友觉得“集赞”活动不靠谱,甚至对此类活动很反感。网友孙先生表示,他最近频频收到朋友的“求赞”微信,虽然他对那些营销活动并不感兴趣,但最后还是碍于面子“点赞”了。

“集赞营销”藏陷阱,商家大搞噱头

  微信“集赞”活动虽然刚刚兴起,但其发展的速度却很迅猛,特别是大城市,很多商家都是通过这种营销模式宣传。据了解,有些商家通过发布微信朋友圈中的“集赞”营销活动,效果好的短时间内就能获得数万关注度。

  尽管微信朋友圈一时已成为商家网络营销的新阵地,但仍有不少网友反应“集赞”活动藏着猫腻。许多网友兴致勃勃地“点赞”后,在咨询、兑奖时却遇到了奖品消费门槛、奖品设置不透明等问题。网友吴女士近日在朋友圈看到有朋友分享了一条酒店“点赞”送餐券的消息。消息称,收集48个“赞”就可领取一张免费就餐券。吴女士很是心动,于是开始在朋友圈“广微”好友,以求集齐“赞”数。可是当吴女士集满规定数额的“赞”与商家联系后,却被商家告知,活动结束前的预约名额都已经满了。

  网友们发现,商家在营销时大多使用了一些模糊性的语言在微信里进行推广,却隐瞒了数量有限、消费时有限制等事实。礼品价值太高的活动很容易被商家设门槛。如一家文化传播公司在微信中声称集齐100个“赞”就送演唱会门票,吸引了众多年轻人争相点赞转发,然后该公司事后却发布公告称,是由于“措词方面疏于严谨”,只安排所有集齐的网友以抽奖的形式获得门票。

  消保委相关人士提醒广大消费者,各类商家依靠微信求赞看似送福利,实际暗藏各类消费陷阱。十个活动八个假,频繁求赞也造成朋友圈广告遍布,失去了联络感情的真实意义。

微信营销监管难度大,需理性对待“集赞”活动

毋庸置疑,“集赞”是一种消费行为,虽然网民没有付出资金成本,但是也付出了劳力、精力和时间,实际上已经和活动商家建立了消费关系。许多参与“集赞”的网民,最关心的是商家和活动的真实性,例如集满“赞”之后是否能拿到奖品?如果商家不履行承诺,是不是涉及虚假宣传和消费欺诈?

  如今,微信朋友圈已逐渐成为“生意圈”发布广告、进行推销的重点地带。但由于微信“赞营销”是近段时间才兴起的,有许多监管的空白亟需填补。规范微信营销行为,有赖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首先,朋友圈中出现的非标准形式的商业广告,到底认定为广告还是传播,目前还没有共识。当微信广告涉及虚假宣传,侵害微信用户利益时,难以适用现有法律规范。其次,微信广告发布没有设置准入门槛,在网络营销时代,微信广告发布者前一分钟在云南,一个小时后就可能在上海了,这使得追查违法广告的发布源头是监管中的一大难题。而且微信广告发布者随时可以删除其使用无记名电话卡发布的宣传内容,甚至可以随时删除整条广告的内容,使得追踪广告发布者成为难点。

  此外,朋友圈的“熟人”关系也让不良商家有机可乘。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谁都可以随手一点进行转发,毕竟都是朋友间的圈子,大家防范心减轻。另外,用户自身也没有办法对发布消息的公众账号进行身份认证或资质认证,一旦有用户因集赞活动利益受损,追责也比较困难,无从查证是通过谁来传播的,也就无法明确责任人。”因此,相关部门提醒广大市民,盲目“点赞”不可取,消费者莫贪图小利,中了商家虚假宣传的圈套。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假冒伪劣安全套生产利益链条曝光 流向农民工和大学生
下一条:2010年-2013年消费维权十大案例案情内容与裁判结果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