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天珠 降之石?
海都网—海峡都市报讯 大学时候,同宿舍的一个女孩穿了一颗珠子挂在颈上,那颗珠子有点特别,褐色的,中间的图案像个眼睛。女孩说,这叫天珠。这种天珠,后来偶尔走在泉州街头,也有看到女孩佩戴,但很少。
天珠,九眼石页岩,属于沉积岩之一种,含有玉质及玛瑙成分。相传天珠原属于“天神”的宝物,因为出现了缺陷,被贬降到人间,后被藏族发现,所以西藏人民至今仍认为天珠是“天降之石”。
在泉州,你可能见惯了黄金、翡翠、钻石,却未必见过天珠。在泉州珠宝界,天珠算是一种“冷门”珠宝,极少进驻大型珠宝店。“天珠是玛瑙的一种,有层状结构的玛瑙纹经过巧雕,可以形成眼睛模样的图案,称为天珠。天然的天珠颇受市场欢迎,不过泉州不多。”据国家注册珠宝检验师刘作岚介绍,高档天珠一颗就要好几千块。在泉州,他还未见过上档次的天珠,倒是曾在厦门珠宝专柜见识过品牌天珠,一串几千元,甚至上万元。
记者逛了多家珠宝店,果然极少看到天珠的身影。据介绍,天珠属于中档宝石。它与其他宝石不同,评断其是否属于宝石级,是根据其图案的神、形是否像眼睛而定。“越像眼睛,其价值越大。比如说,天珠的眼睛图案‘眼珠’是白色,‘眼白’处是黑色,就相对不值钱。”刘作岚称。
此外,带眼天珠的眼数愈多及眼为单数者因较稀少,故价格愈高。越接近九眼越好,如果一个天珠上有太多的眼,即成千眼天珠,在价格上反而大打折扣。每个眼睛的大小相近者为佳,若是大小不一便不能算是好天珠。
不过,据刘作岚介绍,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天珠,大多是陶瓷玻璃、工艺树脂等仿品,其图案都是用含铅的涂料绘画上去,之后用高温烧制,价格极其便宜。
追根溯源
天珠又称“天眼珠”,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之间,阿利安人的印度古国。当时的人们为求神佛庇佑,天珠因此被创造出来。当时人们以古老文献《吠陀经》中记载的咒术、图腾等符号图案造型(也就是现在天珠上的各种图案),画于石材上,进而达到提升精神(灵魂)意识的效果。
天珠用于敬奉佛菩萨之事具代表性的记载为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六四一年)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带了一尊从印度请来的佛像作为陪嫁,最后这尊佛像坐落于西藏拉萨大昭寺的释迦殿内,而这尊佛像即被西藏人民镶上了百余颗各式各样的天珠,包括三颗九眼天珠,以及三眼天珠、二眼天珠、宝瓶天珠(或称永生瓶天珠)、虎纹天珠和其他带眼天珠。(本网记者 刘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