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度”银行理财 硝烟四起
闽南网12月21日讯 尽管距离元旦、春节尚有一段时间,但年终惯例的银行理财大战早已敲响战鼓。
进入12月以来,记者从多家商业银行了解到,除了在近段时间上调部分产品的收益率,密集推出新品外,近期期限在1~3个月左右的产品营销力度也相应加大了。
面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理财产品,银行理财师提醒,投资者可通过合理配置理财资金,博取年末行情中的高收益。如果资金短期内不用,也可选择期限较长的理财产品锁定高收益。
跨年理财产品 收益抬头
随着年末揽储竞争的白热化,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已有一定程度的上升。早几个月前在漳州市场上难得一见的“5”字头理财产品,又开始抬头。如兴业银行本周推出的第48期天天万利宝系列产品中,一款期限为377天的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了5.2%。招行一款不保本期限为91天的产品年化收益率为5.0%。
“这款期限为63天,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7%的理财产品,到期日为明年2月中旬,正好涵盖了元旦、春节两个假期,省去了分配理财资金的麻烦。”在某股份制银行刚买完理财产品的陈女士认为,这类期限长短恰到好处,收益率又比之前略高的理财产品,也很受身边朋友的欢迎,已经有好几个同事都“下手”了。
工行理财师吴小姐指出,今年央行两次降息,市面上不少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一度下行,有的产品甚至一度跌落至4%以下,但考虑到年末临近及跨年资金的需求,产品收益率又有所回升,目前市场长大部分理财预期年化收益率都在4.5%左右,一些期限稍长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更是超过了5%。
“有些做实业投资的老板年底取得投资收益,暂时还未做好来年的投资计划,相较存款更愿意购买起购金额在50万元以上的中短期产品。”吴小姐说。
长短线搭配 防止年后“跳水”
不过,业内人士也提醒投资者,尽量不要将所有的限制资金都用来购买跨年短期理财产品。
“市民在购买跨年理财产品时,也需考虑到年后有‘跳水’可能,因此要根据资金的使用规划进行合理搭配,不要只一味购买眼前收益较高的短期理财产品。”兴业银行大堂经理庄小姐介绍,按照往年的经验,1~2月份过完年后,银行资金面越来越宽松,信贷需求有所下降,投资市场没有强烈的资金需求,银行也不需要向投资者提供过高的收益率。如果市民这时再将集中到期的资金抽离出来,选择购买较长期限的产品,可供选择的产品就会有所减少,收益率也不如年末。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越大,承担的风险也就越大,市民在购买时,不能仅仅以预期收益率的高低作为购买的判断标准。”中行理财师卢小姐表示,对于同期出现的高预期年化收益的非结构性产品,投资者也应该保持必要的谨慎。该如何合理规避风险,获取稳定收益,才是投资者首要考虑的问题。
卢小姐建议,在未来半年的理财规划中,应高度重视理财灵活性,中、短线投资与长线投资相结合。如果近期对资金流动没有要求,在目前降息通道下,消费者可优先配置收益可圈可点,投资风险相对较小的银行中长期理财产品。而在短期产品方面,对于抗风险能力较强、资金有限的年轻投资者来说,货币基金、纸黄金变现容易,建议购买。而对于习惯存款操作,且资金有限的中老年投资者来说,对流动性要求不是特别高,也可考虑继续购买传统的银行7天存款类产品。(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盛凌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