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版“很多人的咖啡馆”网上萌芽
陈洪明
闽南网12月12日讯 每一个文艺小青年,都有一个开咖啡馆的梦。
可是,如果有100个文艺小青年凑在一起呢?那就是一群想开咖啡馆的人硬是把一个小资的商业变成了“大锅饭”。
日前,这一风靡北京、上海、厦门、长沙、重庆等国内多个城市的“微投资”模式,正在泉州萌芽。
“每人出5000元凑份子,聚集100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开咖啡馆,你觉得怎样?”11月25日晚,一条来自新浪网友@陈洪明Wolf(微博实名认证为亚伦(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的微博,引来本地不少网友的注意。投资几千元,当个“微老板”?人们对此大感兴趣,纷纷转发、评论。
“骗局?我不缺这点钱吧?”昨日下午,针对部分网友的质疑,陈洪明在其公司办公室接受了记者专访。“年轻人都有想法,但缺少平台,大家一起出钱开一家咖啡馆,作为休闲、读书和聚会的地方,又能实现创业梦想,不是挺好的嘛!”
“现在已经有近100人报名表达了入股意向,元旦前后,我将组织大家见见面,把泉州版‘很多人的咖啡馆’开起来。”陈洪明说,他还专门开了一个新微博@泉州-很多人的咖啡馆,正在利用下班时间管理。至于他对“股东”的第一个要求,很简单,就是要会玩微博。
【事件】 投资几千元 当个“微老板”?
“所有愿意参与这件事的人,都有且只有平等的一票。”
“用这种方式开咖啡馆,我也是从网上看来的,就随手发了这条微博,没想到响应的人那么多!”陈洪明说,11月25日晚,他发表的微博,只是试探性的。
十几天过去,截至12月11日,陈洪明这条原创微博被转发了130次,评论90条,而且,转发和评论内容的“含金量”都很高,几乎都表达了入股的意愿,部分网友干脆直接问“到哪里”、“找谁交钱”。为专门处理筹建这件事情,12月3日,陈洪明专门注册了一个微博@泉州-很多人的咖啡馆,对报名的网友进行关注,目前已经有117人。
“其中只有几个是泉州饮食圈的,大多数是说要报名的,认识的和陌生的差不多各分一半。”陈洪明说,才一星期,就差不多达到了百人目标。
随着响应的人越来越多,陈洪明为了进一步筛选,对入股条件作了一定的调整。“考虑到泉州的店租水平,以及真正参与的人数,我认为将出资起点定在5000元会比较合适,只要有100人报名,50万元肯定够开业经营了。”这些天,陈洪明不断接到周遭朋友们的报名电话,他在答复里始终坚持一点:每个人只有一个入股机会,每一股出资金额都一样,1万元封顶,“重点要落在‘很多人’上,所有愿意参与这件事的人,都有且只有平等的一票。”
【声音】 不单纯为开店 更是追求梦想
“何不与很多有想法的人,一起凑钱、凑时间、凑人员,实现梦想呢?”
话题逐渐围绕着“能不能赚钱”展开。网友@东风十二栏问:“北京等城市开张的那几家咖啡馆,赢利情况如何?钱再少也是钱,是投资,没人愿意做亏钱的事。”
陈洪明认为,有质疑很正常。“道不同,不相为谋。我认为,能赚钱当然好,但赚钱绝对不是唯一目的。”作为一家大型企业的高管,陈洪明有他自己的想法。他说,发出这个召集令主要是三个原因:一是自己有开咖啡店的想法,但无法专门去开店;二是年轻人都很有想法,但号召力、说服力等不够,他本人就是资深企业高管,身边的同类朋友也很多;三是这种“微创业”,做的是一个平台,让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阅历的人聚在一起,或者举办沙龙,或者读书,或者会友。
“咖啡店凝聚了一种城市人的梦想。”陈洪明说,那些有“小资情调”的人,拿不出几十万、上百万,同时又不可能辞掉工作专门开店或自己承担不了那么大的风险,“何不与很多有想法的人,一起凑钱、凑时间、凑人员,实现梦想呢?”
一位来自媒体圈的网友@张加荣称赞:“很有想法哦!咱也去投资吧!大小也是个老板!当个老板是很过瘾滴事!这不仅仅是一家咖啡店,而是一个梦想!”
【探讨】 “微投资”创业 面临注册难题
“‘三个和尚没水吃’,很多人等于没有人。”
目前,咖啡馆还在筹办阶段。一些潜在的现实问题,也放在了陈洪明面前。
记者从泉州市工商局了解到,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如果要注册股份有限公司,必须有最低500万元注册资本;咖啡馆这一做法,比较接近注册有限责任公司,但要求是股东不可超过50人;同时,抛开网络征集投资者等潜在风险不说,仅注册资金来源一项,就会面临多重现实难题。“简单地说,如果真的有上百人参与投资,从企业登记注册角度,无法全部登记,这意味着少了一张法律护身符。”一名资深注册官告诉记者,单从企业注册而言,至少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成功案例。
另外一个经营上的问题,则是“人人参与”的管理模式。“如果人人都是股东、都是老板,往往会导致‘三个和尚没水吃’,很多人等于没有人。”市区一家咖啡馆老板林先生对此就不看好。他分析说,通常,一家100多平方米的咖啡馆,四五个人就够了,其中店长必须要懂得咖啡馆经营。店开起来后,如果股东们的新鲜劲过了,该怎么办?对于部分股东的分工无法完成,或者预期没达到,是不是就要分崩离析?
对此,陈洪明的说法是,“办法总比困难多。”他以成立公司的股东人数限制为例,或许可以尝试这样操作:采取50人为首批股东,其余人作为公司的投资者,签订完善的协议保证权益;考虑到部分股东的新鲜劲不长,可以建立退出机制,每年召开一次股东大会,决定分红、在投资、股东增补等;咖啡馆的经营,由公司董事会负责请工作人员,并接受股东监督。
“确实,就只是一家咖啡馆,没那么复杂。”陈洪明信心十足,他表示,元旦节前后,就会组织报名的网友第一次见面,商讨投资和经营方案。
【他山之石】北京版“很多人的咖啡馆”
2011年9月10日,全国第一家“很多人的咖啡馆”在北京开张,发起人是一名年轻的公务员。正式成立之前,该店经过了9个月的前期筹备,最终定下来80名来自不同地方、各种职业的网友,共集资41万元启动。其中,年龄最大的39岁,最小的读高三;最少出资2000元,最多出资2万元;股东大会的投票权,以2000元为一票进行决策,并选出5人组成董事会。
但是,咖啡馆的管理不是一帆风顺。最初,没有人参与具体管理,后来,从股东当中推选出1名店长,并实行3个月一轮;3个月之后,先后有2名董事辞任。对这一现象,北京当地咖啡馆行家称之为“一帮白领在玩票”。
过去的一年里,这种模式在上海、重庆、济南、长沙、武汉等地不断上演,但大多遇到了赢利模式、外行合伙做生意等现实问题的掣肘。
同样是在北京,知名网络评论家姚博(即新浪微博网友@五岳散人)打造了一家“我们的饭馆”,5000元出资为一股,10股封顶。在网上发布7小时后,就有600多网友响应;经营方面,由姚博和“吃货”朋友打理,出资人可以凭借“股东卡”打折消费,并在网上公布饭馆的经营状况,供股东查询。(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徐锡思 吕波 文/图)
□快刀短评
先打算盘要紧
小文艺、小清新、小情调……一直以来,这些词似乎都很难和商业、投资、生意联系起来。但“很多人咖啡馆”,却先从概念上实现了它,难免不让人另眼相看。
每个青年都有创业梦,而文艺青年的梦更会有些不同,他们往往会试图在现实的某种方式中,仍找到另一种身份,或表达一些另类的情绪。比如,经营一间深巷里的酒馆,开一家弥漫着咖啡香的书店等等。他们可能都有着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但仍然放不下那颗不愿被办公室困住的心,于是,“很多人的咖啡馆”,恰到好处地将文艺青年的小心思和小情结释放了出来。
但是,梦想总归是梦想,它离不开现实的“试炼”,商业更是如此。不管多么充满活力,多么激发创意,消费者买不买账都是另外一回事。毕竟,衡量生意好坏的标尺终究是能不能赚到钱,光有文艺范儿可行不通。
陈洪明的“随手之举”,背后多少有他作为一个商界人的资质作支撑。这里,只嘱咐后来每一个投资者,参与这个梦想之前,不妨先放下书本,打打算盘,再作考虑吧。(王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