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兄弟放下手艺去抗战:元宵节持大刀砍杀日军
71年前,一个是篾匠,一个是裁缝
放下手艺,兄弟同赴战场
老兵讲述
老兵刘光德(右)与刘光尧兄弟。周利和摄
老兵,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群体。他们已走到人生的黄昏阶段,但依然葆有杀敌报国的热血雄心;他们曾直面死亡和伤残,但仍是一副随时奔赴战场的神情;他们不怕牺牲,只怕被世界遗忘。
2013年8月,浏阳确认的28位抗战老兵中,此后有3名老兵逝世。但历史不会忘记他们。民革浏阳市工委和本报记者正对抗战老兵进行逐一走访,聆听他们的故事,记录他们在血与火中不灭的家国情怀。
在浏阳幸存的抗战老兵中,颇为奇特的是有一对亲兄弟——91岁的刘光德和89岁的刘光尧。
走进刘光德的家,即可见前坪台阶上层层叠叠摆着许多竹篾筛,它们都是老人家的手艺活。老人家信佛,竹篾筛用来盛放庙里供佛用的盘香,觉得这样可为自己内心求一份安稳,也能替战场上已走的弟兄们祈福。
两兄弟现今都在家中安度晚年,他们前不久目送六弟的离世,眼神中掩饰不住对亲人那份留恋和哀伤。但是,这两位老兵说起昔日的战争,眼睛放光,似乎又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
1943年,日军侵略的战火已经在湖南肆虐。经历了三次长沙会战之后,第九战区的国军损失惨重,为了补充兵员,到处都在抽壮丁。
刘光德一家七兄弟,自然成了抽壮丁的重点对象。父亲为保护儿子拼命筹钱,先后买过6个壮丁指标。可当时兵员极度缺乏,师部强行给保甲乡长订立指标,无奈之下刘光德主动站出来,替全家承担了参军的任务。
“那一天是民国三十二年,农历7月13日。”刘光德记得非常清晰,那天他手上的篾器活刚做完,就跟着部队的人一起去师部。
走在半路上,刘光德突然发现学裁缝的弟弟刘光尧偷偷地跟在后面,“一起去打日本鬼子!”那一年,刘光德20岁,刘光尧18岁,血气方刚。
当时驻扎在浏阳一带的是国民党第100军第19师,师长唐伯寅。他们到师部驻地领了一纸证明,就算是正式入伍了。两兄弟同属国军第100军第19师,尚武的弟弟刘光尧被师部特务连相中,负责保卫师部以及师长唐伯寅的安全;哥哥编入输送连,负责运送弹药补给等物资。
老兵讲述
刘光德:恨不得一扁担扑死日本人
“当时恨不得一扁担扑死日本人。”刘光德嘴里反复说着这句话,他随即解释到,“我们输送连用的就是扁担挑物资,一个班只有一枝枪,拿枪的负责放哨。”
刘光德有点难为情:一共只拿过三天枪。他是篾匠,休息时就负责修理和削制竹扁担,班长也从未为难过这个不愿拿枪的士兵。
“刚开始对日本人还没那么恨。有一天在常德的街上,看见一个孕妇被鬼子强奸后,还活生生地被日本人用刺刀挑破了肚皮,那是些畜牲!从那以后我恨透了鬼子,就想一扁担扑死他们!”
输送连是有军务在身的,承担了19师作战时的后勤保障任务。刘光德所在的输送连并不是用军车,而是一根扁担两个肩膀,逢山过山逢水过水,“那时全军的补给靠的就是他们这一根根扁担,平均每天要行军60多里路,大多是山路,天不亮就要出发。”
“打仗是很件造孽的事啦。”刘光德歪过头,指着耳背后面的一道疤说。这是一发炮子儿(弹片)擦着后脑勺飞过,留下了一道永久的疤痕,听力也受损了,但万幸捡回了一条命,“拿枪的就不一样啦,经常早上出去晚上就不见了。”
刘光尧:元宵节持大刀砍杀日军
“抗战正式爆发时,要不是战场离湖南远,要不是父亲不让我当兵,我早就去打日本兵了。”军人的精干气质在弟弟刘光尧身上保留得更多,“到了师部后,上头的人看我机灵,又会几下拳脚,就把我分到了师部特务连,和哥哥分开了。”
几经战斗,1944年10月2日,邵阳沦陷。师部将部队分散成小股力量,和当地群众结合打游击。
“一天晚上,我们特务连小分队遭遇敌人的汽车运输队,以为里面运送的是物资,没想到冲上去后发现里面全是兵。”刘光尧讲起这段故事眉飞色舞,因手头没有重武器,敌军数量太多,他们只好趁日军混乱边打边撤。
1945年,元宵节。刘光尧所在连100多人组成敢死队,反戴军帽,清晨四点出发,潜入日军驻地突袭,包围营房,用冲锋枪堵住窗口,连续射击。
“有些被打伤的,拼命冲出来与我们扭打在一起。我拿着大片刀瞅着帽子没反戴的人就砍,一连砍倒好几个。”刘光尧激动地说,半山腰的日军见状,架着小钢炮一通乱放,“当时我们都杀红了眼,根本没管炮弹,结果有一发炮弹下来,正落在院子里,幸好当时我正猫在窗户下,捡回一条命。”
烽火岁月中的兄弟情
“父亲对我私自去当兵很生气,但我回家时看到他把我写的信都珍藏在箱子里,一封不少,我就知道,家始终还是我的家。”刘光尧动情地说。
“你问我想不想家人,想不想弟弟?想倒是想,但一打起仗来,哪里还顾得这些呢?”刘光德说。
可是,烽火连天并不能消磨兄弟之情。“碰上部队检阅时能看到光尧,但是说不上话,检阅完他就跟着师长走了,知道他没事就好。”
翻过人类战争史上最残酷的一页,如今,两位老人就坐在盘香的轻烟袅绕中,缓缓地继续聊着家常。
抗战故事
古光全:白天踩点晚上“剪尾线”
8月29日,三口镇东盈村,97岁的古光全正在翻阅报纸——他是浏阳抗战老兵中在世年纪最大的一位。
1937年,抗战爆发,20岁的古光全已成为新四军一员,开赴抗日前线。皖南事变后,回到浏阳。
1943年6月,日军从浏阳县城出发,开始袭扰三口。“日本人在三口烧杀抢掠,十分凄惨。”古光全说,等日本人回据点后,当夜就来到了游击队的驻地。
“我要参加游击队,我要打鬼子!”古光全说,“当时我们主要在古港、沿溪、三口一带打游击,白天悄悄踩点,晚上去‘剪尾线’,看到掉队的日本兵就打。”(浏阳日报记者汪衡)
钟恒寿:日军在阵地上放毒气
钟恒寿,现年94岁,1920年3月5日出生,居大围山镇都佳村。本是被抓壮丁当兵,入伍后却激发了杀敌血性。
钟恒寿随队伍在奉新待了一年,第二年转到高安县,在此打了好几仗。在羊牯佬山上,日本兵的飞机对他们的威胁很大。“小日本很硬。”这是钟恒寿对日军最深刻的印象。
之后的战斗也很惨烈。一天,攻打长沙的日军向他们驻守的方向逃窜,部队受命截击。在遭到他们的围追堵截后,日军反攻,十多架敌机对他们的阵地和当地城区进行了轰炸,并施放毒气……(浏阳日报特约记者谭晓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