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我国部分城市灰霾天占全年一半 与人为排放关系密切

2011-12-20 07:28 来源:海峡都市报闽南版 0

N人民日报

  海都闽南网讯 航班大面积延误,口罩成为热销品,喜欢晨练的人们不得不呆在家里……前一段时间,从南方的广州、杭州到北方的北京、兰州,雾霾天气频繁影响我国多个地区。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数据显示,今年9月1日至今,我国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多发,共发生12次较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过程,不仅雾霾日数多,而且影响范围广。目前一些大城市的灰霾天数已达全年的30%以上,有的甚至达一半左右。专家表示,PM2.5降低空气能见度的能力更强,而其主要来源是人为排放,必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中东部灰霾日数显著增多

  据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评估室高级工程师赵珊珊介绍,秋冬季为雾霾多发季节。国家气候中心分析表明,特定的气象条件是导致近期雾霾天气多发的重要原因。专家指出,除了气象条件,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排放、冬季取暖烧煤等导致的大气中颗粒物(包括粗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浓度增加,是雾霾产生的重要因素。

  “‘雾’和‘霾’实际上是有区别的。”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监测室高级工程师孙冷指出,雾是指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公里时的天气现象;而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雾和霾往往相伴出现。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1961年—2010年,全国平均的年霾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本世纪以来,全国霾日数增加明显,中东部地区霾日数有显著增多趋势。据环保部门最新统计,目前,一些大城市的灰霾天数,已经达到全年的3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全年的一半左右。

人为排放与灰霾天关系密切

  环保专家指出,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肉眼是看不见的,但它们能降低空气的能见度,导致灰霾天。空气中不同大小的颗粒物都能降低能见度,不过,与粗颗粒物相比,细颗粒物(PM2.5)降低能见度的能力更强,是灰霾天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环境科学博士谭知还介绍,PM2.5的主要来源是人为排放。人类既直接排放PM2.5,也排放某些气体污染物,在空气中转变成PM2.5。直接排放主要来自燃烧过程,比如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的燃烧、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垃圾焚烧。在空气中转化成PM2.5的气体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挥发性有机物。其他的人为来源包括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工业粉尘等。大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往往会附着硫化物、氮氧化物、重金属颗粒等大多由工业污染源排放的污染因子,因而对人体的伤害很大。

  让人担忧的是,目前,PM2.5等大气污染物排放增加的趋势仍然在延续。环保专家指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不少地区污染排放严重超过环境容量,一些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甚至倒退了几十年。而且,以水泥、钢铁、焦化等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还在持续增大。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中国航母将第三次海试 再度进行相关科学实验
下一条:康菲竟改口称没证据显示渤海溢油对环境造成影响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