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精准帮扶大方 评:授人以“渔”拔“穷根”
近日,一则关于恒大集团公益扶贫的新闻成为整个媒体圈关注的焦点,报道铺天盖地。甚至连中央电视台也派了记者前往现场,《新闻联播》当日播出。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公益事件,忙乱了整个媒体圈呢?
当天全国政协副主席马飚,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周伯华,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李成玉;全国政协常委、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总裁夏海钧;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省长孙志刚,省政协主席王富玉,毕节市委书记陈志刚,市长陈昌旭等领导出席。各级政府的关注,是压力,更是动力。思路清晰的恒大人早已高瞻远瞩,布好帮扶大局。
为3000名贫困家庭劳动力到恒大就业送行
数千员工专项精准扶贫
立说立行,把公益做到极致
去年12月精准脱贫协议签订后,恒大已抽调数千人参与结对帮扶工作,两个多月以来各项工作高效推进。按时、按节点推动扶贫工作进入到实质性的工程开工建设阶段。
恒大首批投资12亿援建的40项重点工程。包括1处县城易地搬迁移民安置区——奢香古镇,10处新农村;13所幼儿园,11所小学,1所完全中学,1所现代职业技术学院;1所慈善医院,1处敬老院,1处儿童福利院。全部为交钥匙工程,力争今年年底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
建成后,1500户、6000名贫困群众将实现易地安置,3000名幼儿和1万名中小学生获得良好教育,医疗床位、养老床位和儿童福利床位增加500张、400张和300张,极大改善大方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设施,大幅提升特困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
此外,恒大首批10亿扶贫资金已捐赠到位、已设立10亿元产业扶贫专项贷款担保基金、已举办四期共4000人的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培训、已为大方县14140名特困群众购买商业保险、春节前夕向大方县5.8万户贫困户发放1160万过节费、“一助一”结对帮扶了4993名农村贫困家庭留守儿童、生活困境儿童和孤儿等。
公益的形式有许多,弱势人群多样,有人捐钱捐物,有人心理帮扶。但面对整县的贫困人口,恒大面临扶贫的多样性。细分人群、精准投入,恒大给出的是一个覆盖各人群的精准方案,要把扶贫做到极致,必须缜密细心。
调动地方主观能动
扶贫之根,在于自主产能
在恒大的一系列扶贫组合拳中,有一项最容易被忽略,却最应该被重视和挖掘的方案。授人以渔,充分发挥地方主观能动性,才是帮助贫困地区逐步脱贫的根本。
恒大首批投资3亿援建的200个农牧业产业化基地。涉及养殖基地、蔬菜种植基地、中草药种植基地、经果林种植基地和食用菌栽培基地。今年年底前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项目覆盖恒大第一批帮扶60个贫困村中进行产业扶持的5517户20339名贫困群众。
此外,恒大还积极依托互助合作社实施产业扶贫。针对能够就地进行生产扶持的贫困群体,投入12亿元,三年扶持1000个互助合作社,建设1000处特色农牧业基地,并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形成产业化经营。
在尽到企业能力的同时,恒大积极的挖掘地方的潜能,发挥地方优势产业,调动地方主观能动性。只有发动贫困人群主动创造产能,才能从根本性上永久解决贫困的问题。
筑巢引凤吸引龙头企业
扶贫需要全社会的投入参与
本月26日,恒大集团引进了20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共同扶贫大方。包括香港寿光地利集团、广东一力制药集团、深圳天瑞汇丰农业等20家,计划总投资超12亿。恒大表示后续将引进更多企业参与大方帮扶工作。
有分析认为,恒大高效引进20家企业大手笔帮扶,发挥了示范效应,将带动社会各界力量落实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形成强大的扶贫合力。
扶贫绝不是一家企业,一个人或者一届政府的事,它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也需要社会各界,能人义士,合力参与。用恒大总裁夏海钧的话说,人长大了,要孝敬父母;企业大了,要懂得报恩。这是一种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实现百年基业的精神素养。恒大身上正有这种精神力量,希望它也能得到传递,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学习的榜样。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