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归侨黄子英:加入抗日救国组织主动请缨回国参战
黄子英,1919年出生,金淘南丰村人。1938年,他从菲律宾回国参加抗战。从“抗大”第二分校学习结业后,他被分配到晋察冀边区第一分区,开始了军旅生涯。
1947年,他在辽宁省兴城县杨家杖子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8岁。至今,他的遗像和遗物还存放在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
菲律宾当店员谋生身在异国心系故土
黄子英自幼家境贫困,在姑父的资助下,于1926年进入南丰小学读书,1931年考入金淘中学。学生时代,每每看到外国人欺侮同胞,他就深感痛心。1934年6月,迫于生计,他辍学到厦门鼓浪屿姑母家中。不久,随姑父到菲律宾当店员谋生。
黄子英在菲律宾怡朗期间常年订阅《华侨商报》、《救国时报》和《前驱报》等进步中文侨报。从这些报刊上,他不但了解了菲律宾社会的现状,也了解祖国的时局变化。
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子英加入了“海萍社”、“怡朗华侨抗日救亡会”抗日救国组织。怡朗华侨抗日救亡会是中国共产党在菲律宾组织领导的一个外围团体。黄子英在救亡会中,不但能阅读到许多重要的材料和文件,而且结识了该会的领导人和会员中的一些共产党员,耳濡目染,思想更加成熟,投身抗日救亡的意志也更加坚定了。
1937年底,菲律宾怡朗华侨抗日救亡会组织第一批人员回国参加抗战。这批人员在抗战前线遭日军轰炸,抗日救亡会发起人之一的张幼庭不幸牺牲。消息传来,黄子英十分悲痛。在追悼会上,他敬献了挽联,并提出尽快让他回国参战的请求。
1938年,抗日救亡会组织第二批人员共7人回国,黄子英如愿以偿。临行时,他们发表《告别侨胞书》。这一慷慨激昂的告别书震动了当地侨界。侨胞们将他们7个人称为“七激烈”和“新七君子”,表达了对黄子英等7个年轻人的敬意。
积极学习加入共产党舍生忘死转战敌后战场
黄子英等人来到香港,受到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廖承志的接见,将他们与来自马来西亚的8名华侨青年组成“菲马华侨西北战地服务团”。由于战局的影响,平汉铁路和粤汉铁路交通受阻,他们辗转跋涉,历尽千辛万苦,于10月到达西安集贤庄18集团军办事处,并由该办事处介绍进入陕北公学学习。
在陕北公学期间,黄子英十分珍惜这一特殊的学习机会。短短两个月中,他阅读了许多关于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的书籍。
1938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撤销陕北公学,成立抗日军政大学。黄子英被编入“抗大”第二分校,随后随校东渡黄河,进入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1939年,他在“抗大”第二分校学习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抗大”第二分校学习结业后,黄子英被分配到晋察冀边区第一分区,开始了军旅生涯。他先在分区部队第三团任连指导员,后又调任第一分区政治部文印股长、技术股长。在晋察冀,他随部队先后参加了1940年的“百团大战”,1941年、1942年的反“蚕食”、反“治安强化运动”斗争以及历次反“扫荡”作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黄子英随所在部队开赴东北,参加了开辟东北解放区的斗争,黄子英善于做政治思想工作,部队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曾任东北民主联军独十六旅四十六团一营教导员、第八纵队二十四师一营教导员。1947年夏参加四平保卫战,9月16日在辽宁省兴城县杨家杖子战斗中英勇牺牲。(记者 林梅治 何雪莲 通讯员 吕连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