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梅山竞丰村年近九旬老人回忆派送侨批往事
侨批这一名称来自闽南方言。闽南话称信为“批”,后来,“批”成为南洋华侨寄托银信的代用词,闽南华侨与家乡的书信往来便是“侨批”。南安是著名侨乡,侨批往来也是不少。
“以前,梅山镇竞丰村就有40多名侨批派批员,这在当时可是极少有的。”日前,竞丰村村民李长啸向本报讲述派送侨批的往事。
源兴信局梅山站点遗址。
梅山是侨批派送点 仅竞丰村就有40多名派批员
梅山镇是著名侨乡,目前在海外的侨胞就有近10万人。“在上世纪,梅山是南安北部乡镇乃至泉州北部县侨批的派送点。”今年74岁的竞丰村村民李良辉认为,梅山镇为当时海内外侨胞和侨眷的沟通联系搭建了桥梁。
在当时,负责派送侨批的人员被称为派批员、批客或批脚。李良辉告诉记者,根据他走访了解,仅梅山镇竞丰村有据可查的派批员就有40余人,是当时派批员最多的村庄。
“一方面是因为梅山是侨乡,海外侨胞众多,另一方面,相对于周边县、乡镇,梅山镇的经济较发达。”李良辉说。
40余名的派批员负责派送的范围涵盖蓬华、眉山、诗山、金淘、码头、梅山、罗东、九都、乐峰、向阳等乡镇以及洛江的罗溪、永春等地。
派批员最受村民欢迎 侨批不允许积压
李良辉告诉记者,侨批派批员在当时是各村最受欢迎的人,每当他们一到村里,都会受到村民的热情招待,“因为看见侨批员,意味着亲人来信了”。
随着岁月的流逝,那些曾经见证或经历过侨批兴衰起伏的老人们,因离世等原因变得越来越少,竞丰村年近九旬的村民李长啸就是其中一位,他们一家就有5人曾是派批员。
说起当年送信的情景,老人仍记忆犹新。1944年,李长啸进入源兴信局梅山站点,刚开始负责整理归档侨批,后参与侨批的派发。
“每封侨批都是漂洋过海,几经周折才交到双方手里,非常不容易。”李长啸回忆说,侨批从国外寄回,经轮船运输,到厦门、泉州等信局,再送到各站点。
“对于派批员来说,不允许积压信件,必须及时将侨批送到侨眷手上。”李长啸说,当时国内通货膨胀严重,从海外寄来的汇款如未及时送到侨眷手中,很可能就贬值了,“有时上午和下午,货币就不同价了”。
派批路途有危险 和侨眷关系融洽
李长啸说,当时交通不便,派批员往往要跋山涉水、挨家挨户地送侨批。他们时常要穿着草鞋、肩挑数十斤的侨批和货币,在乡村小道甚至是山路上奔波,将汇款和批信送到侨眷手中。
“派批员收入不高,工作却有一定的危险性,派批途中最害怕遇到土匪。”李长啸回忆说,以前他父亲负责金淘镇的侨批派送,有一次在金淘与梅山交界处的新岭山,就遇到2个土匪。
“土匪一把就抢走父亲身上的信件和钱,然后躲进附近的一大片芦苇中。”李长啸说,幸好他父亲大声呼喊,引来了附近的村民,众人合力抓住土匪,才夺回了东西。
“虽然派批员的工作很危险,但看到侨眷收到信件的高兴样子,我们觉得很自豪。”李长啸说,有的派批员还会为不识字的侨眷念批信,并帮其写回信。
派批员和侨眷的关系往往非常融洽。有时,侨眷会请派批员吃饭、喝水,甚至留宿过夜。
“有的侨眷会煮一碗香喷喷的香菇肉汤犒劳我们。”李长啸说,当时一般家庭都吃不起肉汤,有的侨眷看派批员辛苦会赠送一些辛苦费作为酬谢,这也是派批员的收入来源。(记者 庄晓丽 见习记者 黄俊涛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