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官桥成竹村因纪念郑成竹烈士而得名
在南安官桥镇有个成竹村,它原来的名字和改名的缘由,只有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才记得清楚。个中缘由,得从一位叫郑成竹的革命烈士说起……
郑成竹的老宅
一生短暂但不平凡村庄为纪念他而改名
在成竹村岩前自然村,有一段用长条石建成的渡槽,渡槽的一侧有座旧房子,灰墙黑瓦,房门紧闭。这座房子,便是烈士郑成竹的老宅。牺牲时年仅26岁的他,曾在村里组织地下活动,发展革命力量。
昨日上午,在57岁村民郑建得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这座房子。
“小时候,我就住在这老房子的后面。”郑建得说,他出生的时候,郑成竹已经牺牲,但村里老一辈经常讲起他的故事。“我儿时常和小伙伴来老屋附近玩耍,那时候郑成竹的弟弟还住在这里,后来他们搬出去了,老房子就荒废了。”
“他是个有故事的人。”官桥镇文化站前站长、今年72岁的张克印介绍了郑成竹不平凡的一生。“1939年春,他在晋江安海养正中学念书时,参加了‘抗敌后援会’、‘青年战地服务团’等,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任教期间宣传革命思想,1943年,他被五峰中心小学辞退,回家种田后,仍坚持为党工作、宣传革命思想,成立地下党组织;1947年,他以学生会主席名义发动南安师范学生抗议校方的专横控制和克扣贪污学生伙食费等行为……”
张克印说,郑成竹被敌人杀害后,各村群众义愤填膺,誓向反动派讨还血债,联合成立了乡工作委员会,与反动派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为纪念烈士英名,1949年5月,中共晋南同县工委将他的故乡双溪村改为‘成竹乡’(即现在的成竹村)。”带领学生反抗校方暴行遭通缉后转入地下工作
1999年,为纪念郑成竹牺牲50周年,根据郑成竹生前的领导、战友、同学及亲友回忆整理,由南安市新四军研究会、官桥镇党委编辑出版的《长青树》一书,是研究当年那段历史最直接的资料。
在《长青树》中,郑汲水以南安师范同班同学的身份回忆了郑成竹在学校的故事,详细讲述了南安师范(1945年,德化师范由德化迁到诗山,改名为省立南安师范)爆发的“5·27”学潮。
1947年5月27日,该校第六组同学到厦门参观回来,从梅山国光中学步行回校已是相当疲劳,且因有半个月没上课,校方突然通知隔天要考试。当时学生气愤不已,议论纷纷,不理会熄灯号。这让当时该校校长戴世龙等人恼羞不已,叫来警察朝天开枪企图镇住学生。
校方的鸣枪行为彻底激怒了学生,他们用石块、酒瓶等奋起反抗。郑成竹以学生会主席的名义,领导各班学生代表,抗议戴世龙对学校的专横控制和克扣贪污学生伙食费等行径,抗议学校当局无理勒令学生退学和对第六组学生突击考试。
郑汲水称,学校蛮横拒绝合理要求,对学生进行残酷镇压,当时学潮持续了3天,校方冻结了伙食,强迫提前放假。随后郑成竹等8名同学被开除学籍,郑成竹又被警察局通缉。陷入僵局后,他和郑成竹回到官桥,被迫转入地下工作。
被包围后与敌人激战打光子弹中枪身亡
在郑成竹牺牲的山林村,建起了郑成竹烈士陵园。
“每年清明都有很多学校师生过来悼念。”56岁的林素燕家就住在陵园边,她经常听年老的婆婆讲述烈士故事,对于郑成竹的一生,她很是惋惜。“在那么危险的年代,坚持投身危险的地下工作,太不容易了,可惜年仅26岁就牺牲了。”
“老人家在儿子牺牲后哭干了眼泪,哭瞎了眼睛。”张克印告诉记者,当年他是驻成竹村的干部,刚好是成竹母亲的邻居。
郑成竹牺牲的时候,张克印才6岁,但他从老一辈口中知道了郑成竹的事迹,了解了郑成竹牺牲时的“仙枝事件”。
1948年10月25日夜,郑成竹与同志们在仙枝村聚会。次日凌晨1时许,一阵枪声突然响起,包括郑成竹在内的八九个人被敌人包围了。幸好,大家手里都有枪,随后与敌人断断续续激战到天蒙蒙亮。
眼看天就要亮了,再不突围就危险了。抓住敌人机关枪换子弹的间隙,郑成竹冲出后门,想吸引敌人火力,好让其他战友从大门突围。可是一出门,子弹就像下雨一样到处飞,约跑出百来米,他的右脚趾不幸被打中,流着血一路往官桥山林村跑去,他先躲进一家农户,但怕连累人,伤势很重的他躲进了表兄家里。
但是,一路的血迹暴露了他的行踪。敌人押着很多村民,用枪顶在村民后背,一步步向房子逼近,威胁郑成竹扔枪投降。郑成竹不肯,顽强地和敌人激战,他打完了最后的80多发子弹后,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
“生死关头,他没缴枪投降,而是选择英勇战斗,他的革命故事应代代相传下去。”张克印说。(记者 何雪莲 宋海林 通讯员 杨玉霜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