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两村互不通婚 恋人相恋十年结婚遇阻
近日,南安石井镇奎霞村90后林华(化名)向外界求助,由于奎霞、桥头、仙景三个村子数百年来互不通婚的陈规陋习,他10多年的恋情正在遭受考验。他希望摒弃这个陈规陋习,让有情人终成眷属。
隘门的一边是奎霞村,另一边是桥头村,走动容易通婚难。
这个现实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发生在奎霞村和桥头村。桥头村许静(化名)是林华的中学同学,初中至今,他们一路相伴,走过10多年。没想到谈婚论嫁时,却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
【相恋】青葱岁月相 识却被陈规束缚
初次相识仿佛就在昨日。初一时,两人同班。当时,情窦初开的林华喜欢上了乖巧可爱的许静。青葱岁月的爱恋,如同悄悄萌发的枝芽,将两人的心绑在了一起。
“我和他初、高中时都很要好。”林华说,虽然没有捅破那层纸,但平时两人经常联系,互相关心,感情日渐升温。
林华运动时经常受伤,许静知道后,就随身带着药膏;有时林华在外喝醉酒,手机没电,许静会四处找他,然后默默为他熬汤醒酒……点滴小事,让林华感动不已。
既然琴瑟起,何以笙箫默。3年前的一天,林华鼓足勇气,向许静表白,两个人正式确立恋爱关系。
然而,一条陈规陋习,成了幸福路上的拦路虎。
“两村虽相邻,却流传着一条互不通婚的陈规。”林华说,这条规矩,百年来不知阻碍了多少有情人。
眼看着瞒不下去了,去年年底,他们向双方家长坦白了这段恋情,却遭到长辈的极力反对。
“当时,我妈听到这件事就一直哭,说不可以。每次听到她哭,我也很难受。”林华说,他都不知道如何是好。
【缘由】两村先人械斗数年 立下互不通婚规矩
据奎霞村老年协会会长林长火介绍,奎霞村与仙景村、桥头村互不通婚的历史可能源于北伐时期或更早之前,当时奎霞村与仙景村村民因为一些小事发生口角,进而引发大规模械斗。一开始主要斗争是在奎霞村与仙景村,因临近的桥头村等与仙景村是同宗族关系,为帮忙也加入械斗。当时,械斗甚至发展到晋江安海、同安等有宗亲关系的族人也赶来帮忙。“械斗持续了数年,死伤惨重。”因此,奎霞村先人愤而立下毒誓,与仙景村、桥头村互不通婚。
新中国成立后,奎霞村与仙景村、桥头村村民间有过两次联姻,但最后都以悲剧收尾。两次悲剧经一代代人口耳相传,至今无人敢去挑战先人的“咒语”。
“现在是新时代,倡导恋爱自由、婚姻自由,怎么能因先人的恩怨,就拆散一对彼此深爱的有情人?”林华从心底里不服。
事情并非没有转机。近日,林华得知晋江安海镇梧山、西畲等8个自然村联合发布公告,废除400多年前先人定下的各村互不通婚陈规,这让他看到了曙光。
“单靠我们的力量,无法让三个村的村民真正改变观念。”林华希望,大家能学习其他县市村落的措施,由政府和社会各界出面协调,不要再受陈规旧俗约束,还青年男女一个自由的恋爱环境。
【部门】陈规违反“婚姻自由”
采访中,奎霞村、桥头村、仙景村的村党支部均表示,先人立下的互不通婚规矩不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是一种封建迷信的说法,亟须摒弃。
仙景村党支部书记洪益寿建议,破除互不通婚陋习,可依靠社会力量,两村的老年人之间多沟通、交流,打破隔阂,自然而然地,村民间的交流也会相应增加。
桥头村党支部书记许世凯说,去年安海8个村落联合发布公告的做法非常可取,如果需要的话,桥头村会配合发布取消互不通婚的公告。
“互不通婚的规矩违背了婚姻法中婚姻自由原则。”南安市婚姻登记处石主任认为,村民所反映的两村村民因通婚导致的悲剧,只是个别现象,并不能代表整体,无法说明一切。村落所在的村委会应化干戈为玉帛,主动化解积怨。“现在只差一个带头人,只要有人敢出来说话,解决这个事情,阻力应该很低。”
【延伸】南安仍有多个村不通婚 “禁令”多起源于明清时期
除了奎霞村和仙景村、桥头村互不通婚,还有翔云椒岭村、圳林村互不通婚,洪濑西林村、杨美村互不通婚……据了解,南安仍有多个村落互不通婚。
“现在已知的不通婚禁令,多起源于明清时期。”闽南师范学院副教授郭伟说,闽南地区多地都有不通婚的陈规,多是因为水源、海洋、土地等纠纷械斗引起的。
郭伟说,明清时期,社会经济贸易频繁,人口激增,村落与村落的距离越来越近,对于水资源的重视程度加深,由于争夺资源等矛盾出现,产生了械斗。械斗事件影响广泛,赌气的先辈才会立下铁律,互不通婚。
在南安市档案馆,记者查到,当时乡族恩怨情况较普遍。清代学者赵翼曾说:“闽中漳泉风俗好名尚气”,“民多聚族而居,两姓或以事相争,往往纠众械斗,必毙数命,当其斗时,虽为翁婿、甥舅不相顾也”。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闽中乡族因事而械斗时有发生。《南安傅氏家谱》载有:“正德间,族中始有十八人与本乡郭姓历经斗杀。”另有晋江“都蔡冤”械斗、泉州的“东西佛械斗”等记载在案。
当时,械斗风气已演变成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雍正年间,雍正帝还颁布了一道关于训诫泉漳械斗的谕旨,痛批:“闽省文风颇优,武途更盛。而漳、泉二府,人才又在他郡之上,历来为国家宣猷效力者,实不乏人。独有风俗强悍一节,为天下所共知,亦天下所共鄙。”
“许多不通婚的禁令都集中在明清时期出现。”郭伟说,口头流传下来的乡规民约,对族人产生了很强的约束力。但他认为,如今已进入新世纪,像这类不适合社会发展的约定,应该被打破。(记者 卓晓熹 庄晓丽 见习记者 李想 实习生 陈晓萍 张亦弛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