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码头一企业发明在德国获国际环保奖
“使用这个设备后,我们回收处理废旧塑料由原来每年的2万吨提升到4万多吨,节约了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昨日,记者从码头镇政府获悉,由福建三宏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自动控制废旧塑料出料量设备,在第66届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览会获得“国际环保奖”。
据悉,纽伦堡国际发明展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发明展之一,迄今已有60多年历史,每年平均有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个发明项目参展。
设备研发投入400多万实现自动配料
据悉,目前丙纶(一种合成纤维)的生产已经逐渐脱离了以石油为原材料的方法,而是采用废旧塑料为原材料,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减少环境污染。“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以废旧塑料为原材料生产丙纶,可以让废旧塑料变废为宝。”三宏科技研发中心项目总监沈来勇告诉记者,但目前,在丙纶生产中需要对废旧塑料的一种或几种进行配料,这就需要将定量的废旧塑料称重后,送至配料装置进行配料,才能保证丙纶的质量。“现有的丙纶生产中,企业对原材料的称重一般采用人工称量方法。”
沈来勇表示,传统的称量方法具有不准确、效率较低等缺点,不仅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也降低了生产效率以及产品的质量。
为此,该公司投入400多万元,从2012年上半年开始研发自动控制废旧塑料出料量设备,2013年进行了试运行,并申请到国家专利。
“我们研发的设备,是利用控制器计算出废旧塑料的出料速度,并根据偏差大小进行控制,使实际的平均出料速度与设定的出料速度相同,将不同形态、性能的废旧塑料按照配方要求,等量地输送到传输带上。”沈来勇说,新设备改变了传统人工称重的作业方法,减少了误差,极大地提高了精确度和效率。
已投用4条生产线一年省400万人工费
昨日,记者来到码头,在该公司生产车间内,记者看到,4条配置有自动控制废旧塑料出料量设备的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工作着。据了解,丙纶的生产主要有8道生产工序,即分拣、清洗、配料、塑化、纺丝、卷绕、加捻、分级包装。
“我们发明的设备,正是用在配料工序上,设备可代替人工,自动调配废旧塑料并送上传输带。”生产线上的工作人员小陈说,如果没有设备,就需要工人把配料一一称重调配,若是遇上散货,更是费时费力。
“以前靠人工配料,公司每年只能回收处理2万吨废旧塑料,2013年开始使用该自动设备后,实现了一年回收处理4万多吨。今年打算投入共8条生产线,预计可回收处理10万吨。”沈来勇说,回收利用一吨废旧丙纶制品,相当于节约开采6吨石油或45吨煤,设备的投入使用,极大地节省了资源的开采和浪费。
公司管理人员说,公司现有工人500多名,如果不采用该设备进行生产,至少需要800名工人,采用该设备后,一年能节约人工成本400万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