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安 > 南安新闻 > 正文

南安洪濑3位古稀老人“翻译”泉州百篇碑刻

2014-09-12 17:36 来源:南安商报 2

  近日,由洪濑3位老人耗时8年走访调研编著的《泉郡碑刻百篇译注》正式出版,这是目前关于泉州地区碑刻最为详尽的著述。

陈立献向记者展示《泉郡碑刻百篇译注》。

陈立献向记者展示《泉郡碑刻百篇译注》。

  一方碑刻,常常是记载着一段历史,它比野史传闻更可靠、更真实、更贴近生活。一方方碑刻,就像一个个向导,引领我们去了解一段段历史。泉州是历史名城,拥有丰富的名胜古迹,经常可见各种各样的古代碑刻。但碑刻上经常都是俗字、古体字、异体字、繁体字,写的是什么内容,也许很多人都难以读懂。

  而《泉郡碑刻百篇译注》将让市民不被字、词、句等“拦路虎”所困扰,无障碍读懂碑刻内容,了解泉州历史。昨日,《泉郡碑刻百篇译注》主创人员陈立献,向记者讲述了编著背后的故事。

    【写书初衷】让游客看懂碑刻内容

  陈立献今年76岁,家住洪濑,原为南安一中语文老师,1999年退休后在家潜心研读国学。

  编著《泉郡碑刻百篇译注》源于他的一次游览。

  “2006年10月的一天,我和几个同窗一起往泉山门游览,看见在唐代欧阳詹《北楼记》碑刻前围着一群游客正认碑断句,猜读文意,竟无一人能读完全文。”陈立献告诉记者,又一次,在崇福寺《妙月和尚舍利塔铭》碑刻前,一群游客在猜读碑眉“实相智杵”四字的意思,争论不休,请来寺僧、导游,解读也如听天书。

  “你不说,我还明白,你一说,我越听越糊涂。”有人顿生慨叹,“古人能写出,今人不懂读,一代不如一代了。要能有一部解读古碑刻的书就好了。”

  “这句话启发了我,决定编写一部读古碑文的通俗读本。”陈立献说,之后就立刻筹备起来,但由于工作量浩大,一人很难成事。

  后来,陈立献邀请了两位洪濑同龄好友一起合作:一位是高级工程师孙陈清,负责上图书馆查阅资料、摘抄文献;一位是国光中学原副校长王焕民,专注佛学禅说,对文稿补偏救弊。

  “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如果可以做成,将为解读石碑带来福音,也为抢救、保护现存的刻石文物提供一个参考。”孙陈清说,当时,他和王焕民收到邀请就欣然答允。

  至此,3位老人踏上了译注碑刻的征途。

    【行程万里】收集古泉州府1000多处碑刻

  “为了收集泉州地区碑刻,我们花了6年时间,行程超过1万公里。”陈立献说,据清代《会典》记载:古泉州府的地域包括:晋江、南安、惠安、德化、安溪、永春、同安。这六个县市凡是有碑刻的地方全部走过,有时一个地方去了三四次。

  “最后一共收集到1000多处碑刻,以泉州十八景的碑刻为首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碑刻先编写,从中选出101篇编著成书。”陈立献说,其中,泉州市区32篇、南安16篇、晋江8篇、惠安9篇、安溪6篇、永春5篇、德化5篇、同安20篇。

  一篇碑文,为勘误一个字,就得府志、县志、碑刻三核对;为求准确解释一个词,究本穷源,有时翻查20多部辞书;译文为追求“信、达、雅”,常是三番五次,反复推敲,不断修改。

  “有一次为了一个字的解释,我和王焕民争论了好几天。”陈立献说,儒家的道统、释家的禅理、道家的玄机、伊斯兰教的教义,有时一句话就让人琢磨好几天。

    【耗时八年】以“朝闻道夕死可矣”为念

  最终成书时,竟耗时8年之久。

  为使读者无障碍读懂碑刻内容,《泉郡碑刻百篇译注》对碑文的俗字、古体字、异体字、繁体字进行整理,用简体字排版。

  当“样本”印出后,编者之一王焕民不幸于2013年5月2日因心肌梗死遽然作古,让陈立献和孙陈清感到很遗憾。

  “王焕民常引用《论语·里仁》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我们的共同信念。”陈立献说,如今《泉郡碑刻百篇译注》终于出版,他们已没有遗憾。

  “《泉郡碑刻百篇译注》,是泉州第一本古碑文的通俗读本。”省作家协会会员、南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黄荣周告诉记者,它不仅为大家了解碑文内容提供了便利,还起到存史、证史和服务于学术研究的作用,也为抢救、保护现存的刻石文物提供一个参考,可谓功德无量。(记者 林航 朱晨辉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南安东田镇版《小苹果》新鲜出炉 全民欢快健身
下一条:南安丰州一洗涤厂排污沟紧邻村民水井 废气熏人(图)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