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丰州桃源村八旬老太爱跳踢球舞、跳鼓舞
木鱼滴笃,丝竹声悠,继而鼓声如雷……昨日,在丰州镇桃源村,一场带有古韵遗风的舞蹈正热闹上演。只见,一持球者挥着“彩球”杆,“彩球”舞动,一“小娘子”兰花指一扬,踱着小碎步,弯着腰,以足跟将球踢出,一“花婆”叉着腰,大步成八字,抢着用肩去接球,另一“娘子”挥着彩带,场面活泼有趣……
丰州桃源村民俗舞蹈队成员扮成水浒人物表演跳鼓舞。 记者 朱晨辉摄
这就是由“蹴鞠”演化而来的踢球舞,它与另外一种民俗舞“跳鼓舞”在桃源村已传承了1000多年,深受村民的喜欢。目前,村里正准备将这两项传统艺术提交申请南安市级非遗项目。
踢球舞由蹴鞠演化而来 跳鼓舞脱胎于水浒故事
昨日,记者来到桃源村民俗舞训练场,不少老太太正在训练,只见她们舞步轻盈,或耸肩、或半蹲、或叉腰,有时候还小幅度跳跃,挥洒自如,身姿柔软竟不逊于年轻人。
桃源村老人协会会长傅炳煌告诉记者,踢球舞源自2000多年前的一项古老体育运动“蹴鞠”,通过音乐与舞蹈的结合,几经演变,成为一种宫廷民间都喜爱的舞蹈。这种踢球舞于唐宋时期传入泉州,至今已有1000多年。
顺着傅炳煌的指引,记者又看到“鲁智深”敲着木鱼,与“孙二娘”默契配合,时而交错时而分开,或箭步穿过或交叉跳跃;“阮小七”则不时旋转鼓面,“顾大嫂”在一旁跳着作敲鼓状……
“跳鼓舞源于水浒传,讲述梁山好汉化为卖艺跳鼓队混入城中解救卢俊义的故事。”傅炳煌说,跳鼓舞在宋朝后非常盛行,新中国成立前,流传至桃源村,老艺人傅孙久在当时就组织过一支名为“地华轩”的跳鼓队进行表演。
“跳鼓舞在村里传承到现在已是第五代了。”舞蹈队队员傅品治说,目前,第二、三代传人傅子双、傅贞国等老艺人还健在。
民俗舞口耳相传千年 八旬老太还想一直跳下去
“这两种舞蹈以前只有男子在跳,改革开放后,很多妇女也加入其中,后来慢慢都变成女子在跳。”傅炳煌说。
“踢球舞和跳鼓舞没有教材、没有文字,教授都是靠口耳相传。”舞蹈队队员80岁的马淑芬告诉记者,她60岁时才开始学,是村里老一辈人手把手一招一式地教,“就这样跳了十几年了,我还想要一直跳下去”。
“我觉得这两个舞蹈有意思,不仅锻炼身体,心情也很舒畅。”40多岁的苏碧珠说。
据了解,跳舞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年纪最大的已80岁高龄,当上了太祖母。目前,正有一些年轻人加入。“村里的年轻小姑娘想要学的话,我们都很欢迎,希望可以把舞蹈一代代传承下去。”苏碧珠说。
“这个月准备递交踢球舞、跳鼓舞申请非遗的材料。”傅炳煌说,除了这两项传统艺术外,村里的桃源傅氏元宵灯会、攻炮城已申请列为南安市级非遗项目。(见习记者 何雪莲 洪丽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