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安 > 南安新闻 > 正文

南安结束传统手工面线产业分散局面 成立产业协会

2014-08-01 10:02 来源:南安商报 3

  昨日,市传统手工面线产业协会在乐峰镇举行成立大会,结束了南安传统手工面线产业分散的局面。

  “抱团发展,带领村民致富,打出南安传统手工面线品牌,走向国际。”对于未来,首任会长潘招扬信心满满。

晾晒整理成品

晾晒整理成品

成品包装

成品包装

放入面柜发酵

放入面柜发酵

潘鸿生的70岁奶奶刘碧珠在拉开、拉长面线。

潘鸿生的70岁奶奶刘碧珠在拉开、拉长面线。

晒面

晒面

室内第一次拉长

室内第一次拉长

沾粉

沾粉

 

      坚持 纯手工面线制作技艺 口传身授延续近500年

  在乐峰福山村水泥路旁或寻常人家后院,每天都能看到村民将半成品面线挂在竹竿上晾晒,面线在阳光下,泛着光泽、如丝如缕,随风飞舞,如画般美不胜收。

  这里就是南安制作传统手工面线的聚集区。在这个仅有3000多人的小村庄内,保留着数百年的纯手工面线制作技艺。

  昨日,穿过福山村的老街和崎岖的山路,记者来到了日腾面线厂。

  在面线厂里,工人们正快速地将晒干的面线包装,一片片洁白如丝的面线干被飞快地放入包装袋中。

  “纯手工面线的制作在闽南地区已有近500年历史。这是一门古法手艺,在百年岁月里,一代代福山人用口传身授延续着传统工艺。”作为家族第四代传人的潘招扬告诉记者,现在福山村手工面线制作已传至第七代。

  因百年手工技艺、独特嫩香口感,2012年,福山面线制作技艺荣获“南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潘招扬说,福山手工面线逐渐打出了名堂,来找他们订面线的人越来越多。泉州、晋江也不在少数,甚至很多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侨也会专程回来定购。

      传承 10多小时10多道工序 手工制成Q韧筋道面线

  潘鸿生是福山村手工面线制作第七代传人,也是市传统手工面线产业协会会员,他今年28岁,13岁就开始学习面线制作。

  昨日9时,潘鸿生正在家中精心制作手工面线。

  “面线制作时间长达10多个小时,经和面、划面、揉面、串面、拉面等10多道工序精制而成。”潘鸿生说,只要其中有一项工序出错,就无法做出高品质面线。

  “首先是和面,这步骤很关键,面粉经过发酵,面团才会更筋道,面线吃起来才会Q韧。”潘鸿生边做边说,从和面到晾晒至少需要6小时。

  只见潘鸿生将面团搓成粗面条,不停地揉、捏、拉,而后挂上竹竿进行延拉。他双手持一段竹竿,一拉一弹一甩间,面线由粗到细,经数次延拉后,面线变得柔韧而富有弹性,不容易扯断。

  “1根变2根,2根变4根……如此反复数次,一副竹竿上就有2000多条面线了。”潘鸿生说,接下来就是放到室外进行晾晒成品。“现在我家一天能制作传统手工面线400斤,创产值近2000元。”

      发展 成立协会结束分散局面 抱团打响福山手工品牌

  “汤饼一杯银线乱,牵丝如缕玉簪横。”相传,这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品尝泉州手工面线时所赋诗句。可是,酒香也怕巷子深。

  目前,福山全村有近50户人家制作面线,大多数是家庭式小作坊,粗放分散的局面使得手工面线的品牌名气、销售渠道受到制约。

  “现在,乐峰镇有60多户制作面线,主要集中在福山村,另外还有炉中村、炉山村、湖内村等,很分散。”潘招扬说,由于做手工面线很辛苦,很多人都坚持不下去,这门手艺渐渐走向没落。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潘招扬带头将南安分散的面线厂整合集中,想将福山手工面线这一品牌打出去。

  “当时,我就想牵头成立协会,整合手工面线产业,统一采购、包装、销售,带领村民致富。”潘招扬的想法赢得了福山村村民的积极响应。目前协会有会员50人,10多家工厂,预计年产值达100多万元。

  潘招扬说,今后所有会员产品都会在包装上统一打上协会会徽。“会徽是面线产品质量的保证。”他说,他们会在质量上严格把关,达到标准。

  “像这个外包装上的仙鹤寓意寿、喜鹊寓意喜福临门。”潘招扬说,现在“日腾面线”设有“福”“禄”“寿”“喜”“泉州”等礼品包装系列,各种祝福寓意借助产品销售各地。

  “以前没人带头,我们各做各的,只在家里附近销售。”协会会员曾晓红说,现在好了,协会带他们统一采购原料、交流手工艺,还带他们一起拓宽销售渠道。下一步他们希望拓展厦门市场,让福山村手工面线走出南安,走向世界。(记者 卓晓熹 卓天然 实习生 何雪莲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别样七夕节 南安诗山一对夫妻齐上阵献血
下一条:南安“关爱员工”评选展示完毕 企业纷纷点赞叫好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