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名缅甸人在南安非法打工 昨日被遣返回国
昨日17时许,在南安拘留所,12名缅甸人搭上大巴,准备去广州搭飞机回缅甸。去年11月,经中介介绍,他们到泉州打工。由于被中介“坑”,工作累,他们想回缅甸,但因护照被中介扣押,最终报警求助。
以高薪为诱饵 12名缅甸人被骗到南安打工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南安拘留所看到,12名缅甸人正在整理东西准备回国,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队和霞美派出所民警正在指导。想到马上就能回家,他们脸上挂着笑容。在现场,一名年轻小伙子引起记者的注意:民警要通知什么事情,都叫他帮忙,只见小伙子一会儿普通话,一会儿缅甸语,成了“翻译”。
经了解,男子叫小刀(中文名),爷爷是湖北人,父母在缅甸出生。
小刀告诉记者,他从小在缅甸长大,一个月工资才1000多元人民币。今年3月初,中介林某跟张某立告诉他,在中国打工工资很高,而且工作环境很好。受高薪诱惑,他在两人的安排下从缅甸到云南,再从云南转车到泉州,之后小刀跟已经在这边打工的11名缅甸人见了面。
由于小刀的父母都会普通话,所以小刀既会缅甸语也会普通话。到中国后,基本上都是他负责翻译。在小刀来之前,其余11人曾在晋江打工,还有 4人已经回国了,而且他们的签证也到期了。明知签证到期,张某立还是将他们介绍到霞美某电子公司就业,并帮他们与该公司联系住宿事宜。
嫌工资低想回国 他们拦的士求司机报警
进入工厂后,小刀因为既要工作又要当翻译,每个月工资2700元,但常常要工作12个小时,有时还要加班。其他人每个月只领1200元左右,跟在缅甸打工差不多。
“工作时间长,工资又低,大伙儿都想回家。”工作了4个月,10多个人想回缅甸去。
今年7月5日,小刀不在工厂,其余10名缅甸人在南安大霞美拦住一辆出租车,请求的哥帮忙报警。到了霞美派出所,语言不通的他们,借助手机、微信等方式向警方反映,他们是通过中介来泉州的,护照被扣押在中介手里,中介要求他们继续留在泉州工作,但他们不肯。可护照不在且已过期,回国成了难题。
接警后,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队民警带着翻译赶到霞美,同霞美派出所展开调查。经调查,电子公司很快供认未经查验就招聘这12名缅甸人上班,后在明知这12人身份的情况下,继续容留他们。该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葛某民被警方控制,张某立也很快落网。
中介扣押护照 截留大半工资
经过调查,张某立(男,26岁,漳州人)称,他接到林某(另案处理)的信息,称想安排一些缅甸人过来打工后,就通过QQ发布信息,寻找需要招工的企业,张某立与企业谈好工资,并由他代发给工人。
实际上,企业给每名工人每月发2700元工资,张某立只给每人1250元,并提供简单的三餐,住宿由企业负责。
张某立称,除了发给每人1250元,剩下的钱他都汇给林某,林某说是他为工人办理入境手续和购买飞机票的钱要从工资里扣除。此外,张某立表示,工厂每个月会付2000元的协管费给他,而之所以会收缅甸人的护照,是为了让工人比较好管理。
调查清楚后,小刀等12名缅甸人因非法就业、非法居留被拘留审查30日;张某立因介绍外国人非法就业、容留非法居留外国人,被合并执行行政拘留14日,并处罚款7万元;葛某民因容留非法居留的外国人,被处行政拘留14日,并处罚款2万元;该电子公司因容留非法居留外国人被罚款15万元。
目前,小刀等人的拘留时间到了,市公安局出入境大队决定遣送他们回缅甸。
“这一次来有点失望。”小刀说,他本来是想过来赚大钱,没想到来这边都没赚到什么钱,而且这边的消费也很高。不过,他还是想再到中国打工,毕竟中国的工作环境、经济实力都比缅甸好很多。下次,他一定会通过正规渠道过来。(记者 傅梅香 通讯员 陈国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