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霞美杏埔村300年“洪氏土楼”将得到修缮
最近,霞美镇杏埔村村支书洪建南愁眉不展,因为修缮村里“洪氏土楼”的资金还存在大缺口。
“洪氏土楼已经有300年历史,极具闽南特色,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洪建南说,今年初,村里决定着手修缮。
霞美杏埔村“洪氏土楼”内部荒芜破败。
霞美杏埔村“洪氏土楼”外观。
23日,记者在杏埔村看到,洪氏土楼整体呈方形,部分墙体坍塌,房顶仅有几根木头零星分布。楼内杂草丛生,破败不堪。在土楼的大门上,可以隐约看到“丰壑楼”的字迹。
75岁的洪耀宗对土楼有很深的感情。他告诉记者,土楼大约建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占地面积650多平方米,两层楼总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曾作为私塾、粮仓、皮具厂。土楼曾被改成杏光小学校舍,他在那里学习过,土楼有他儿时的美好回忆。“土楼的修缮,能让下一代了解这座土楼的价值以及祖先修建土楼的艰辛,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洪耀宗说。
修缮土楼的负责人洪振兴告诉记者,20多年前,土楼逐渐荒废,部分村民还在里面养起了家禽。2个多月前,村里投入1万多元,雇几名工人将土楼内的杂草、沙土清理干净,之前在里面饲养家禽的村民也主动转移场所。等修缮设计图完成后,他们将着手进行施工。
洪振兴介绍,修缮后的土楼一层将作为“慈善幸福院”,供一些孤寡老人、五保户老人居住;二、三层将作为老年活动中心,给村民提供娱乐休闲的场所。
洪建南说,鉴于土楼的特殊性质,修缮不会动用大型挖掘机,而是雇用工人进行“如旧修旧、新旧结合”的修缮。此外,村里还将借土楼翻新的契机,在周边建设老年活动休闲中心。目前,土楼院前的空地已经修建成露天篮球场。
“现在最大的困难还在于资金。”洪建南告诉记者,整座土楼的修缮需要投入300多万元,目前到位资金仅几十万元。“我们会尽量争取政府部门以及乡贤的资金支持,共同把祖辈留下来的文化建筑保存修复起来。”(见习记者 洪雅娟 实习生 苏金灿 陈晓萍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