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伞业利润不断削薄 用工成本上升外贸不景气
近日,记者从南安市外经贸局获悉,今年1月至5月,南安伞业出口额为4346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56万美元,增幅为28.2%。
“伞业作为日用品,并没有受到经济形势太大的冲击,依然保持平稳增长,但不可否认的是,企业利润在不断削薄。”市外经贸局外贸科科长叶艺思如是说。
虽说如此,记者在走访南安制伞企业时,多位负责人认为,现在产业发展前景并不乐观,有些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甚至将公司迁往劳动力廉价的东南亚地区。
工人成本不断攀升,成为制约南安伞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昔日辉煌“世界十支有其一”
泉州宏利伞业有限公司是诗山镇颇有名气的企业,该公司董事长吕亚颜已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20多年,见证了南安制伞业的兴衰起落。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诗山开始积极引进台湾、香港等地企业,发展民营经济。“1985年4月1日,台资企业华兴雨具落户诗山,开启了南安伞业的历史。”即使过去了近30年,吕亚颜对华兴雨具具体落户时间仍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华兴雨具是南安引进的首家台商独资企业。在华兴雨具的带动下,随后几年,数十家企业在诗山“落地生根”,诗山才渐渐形成制伞业。
“南安的伞业主要分布在诗山,也成为诗山的支柱产业,作为传统产业,并没有出现太多变化,仍在缓慢增长。”诗山镇宣委柯华明如是说。
一些数据可以佐证这句话。在市外经贸局最新提供的出口名单上,南安伞业出口主要靠华兴雨具、东和轻工等15家制伞企业,其中9家分布在诗山,出口总额达2155万美元。记者还了解到,2014年诗山共有26家规上企业,其中涉及伞业生产的企业有8家之多。“现在并不是制伞业的黄金时期,南安制伞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驶入快车道。1991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贾庆林在视察南安雨伞企业时曾作出这样的评价——南安雨伞创奇迹,世界十支有其一。”吕亚颜回忆说。
2001年,诗山获得了“中国雨伞城”称号,并致力于打造雨伞生产流通大市场。紧随其后,南安市伞业同业公会于2002年成立,吕亚颜被推举为会长,首届入会会员单位达120多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