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首次开展宗祠文化普查工作 7月底前完成
为全面推进南安祖地文化和宗祠文化建设,南安首次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宗祠文化(包括乡规民约、祖训家规)普查工作。
此次普查工作将于7月底完成,届时会由专门的分析人员进行统计分类。目前,全市已有22个村将宗祠普查结果汇总至市图书馆。
修建祖庙编写族谱
村民重视宗祠文化保护
12日,记者跟随石井镇普查人员来到石井后店村吴氏宗祠。
据后店村老人协会副会长吴金劝介绍,吴氏宗祠是吴氏大宗,占地1000多平方米,实建面积413平方米,最早进住是在1846年,后因年久失修,宗祠损坏得只剩墙角。
“1963年翻修过一次,但并不彻底。”吴金劝说,直到2001年,村里募集了100多万元进行重修,目前村里雇用了2人专门看管、清理宗祠,逢年过节也会在宗祠举办活动。
翻开一本约5厘米厚的《厚德吴氏族谱支图》,吴金劝告诉记者,这是在原族谱基础上新编写的。据族谱记载,元末明初,吴氏祖宗从泉州浮桥镇新步迁移至此,后发展成为2000多人的吴氏大宗。
至于为什么要迁移至此,吴金劝表示他也不清楚,希望通过这次普查能查到一点“蛛丝马迹”。
洪小明是石井延平中学的历史老师,协助石井文化站负责部分村庄的宗祠普查工作。此次普查工作让洪小明感受最深的是,村民对宗祠文化普查工作非常支持。
“对很多村民来讲,宗祠文化是一种精神支撑。”洪小明说,现在各村对宗祠建筑和族谱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也越来越规范。此次普查将更好地完善宗祠文化资料,有利于文化传承。
涉及26个乡镇380多个村
分四大组进行普查
“这次是南安首次组织普查宗祠文化工作。”市图书馆馆长黄文说,以前他们也在全市范围内征集过族谱,但是工作开展难度大、不全面。
“这次普查很难得,是文化遗产的一个补充。”黄文说,这次普查依托福建省的普查文件,和乡镇文化站一起普查,较为系统全面,对保护和传承宗祠文化起到很大作用。
市图书馆副馆长林聪海表示,他们普查前还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本次普查范围涉及南安26个乡镇、380多个村,全市分4大组,以市图书馆为主,乡镇文化站统一协调人员深入走访各村的祖庙、祠堂,普查宗祠建筑、族谱、族规祖训、村规民约等内容。
林聪海表示,此次普查工作除了为省里将编辑出版大型系列丛书《闽台宗祠大典》(福建部分)、建立闽台宗祠文化专题数据库、开通闽台宗祠文化网奠定基础外,也能更加全面理顺、把握南安各姓氏间的联系及分布情况,对日后开展一些华侨活动有很大帮助。
市图书馆副馆长庄柳盈负责溪美、官桥、水头、石井、东田、省新等6个乡镇(街道)的普查工作,涉及129个村,“目前进展还不错,各村庄的宗祠文化保护也很规范”。(见习记者 洪雅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