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没毕业自学自研55年 土专家培育出国家二等米

东南早报   2017-11-17 16:14

 

­  推荐人:早报读者

­  被推荐人:张联财 71岁

­  推荐理由:一个农民怀着最淳朴的理想,初中没毕业自学自研55年,带领农民朋友解决温饱问题。

­  已经71岁了,但张联财每天依旧忙得不可开交。虽然常常笑称自己是个农民大老粗,但每天要看的报纸杂志十几份。从16岁初中辍学开始,他就和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生产队做农技员时,他发现矮秆水稻比高秆水稻更抗倒伏、更耐肥、更高产。由此他开始自学自研水稻,并且举家搞副业,以副业养研究。现在他租用的五亩选种田里有100多个品种在选育,今年8月份,“东联早1号”稻米获得国家二等米标准,成为全省唯一的早季二等米。张联财说,当初研究水稻是“想多产粮食,让农民吃饱,后来选育优质稻种,是想让农民吃好吃精”。

­  为了让农民吃饱 初中辍学后扎进稻田

­  记者在南安市东联农业科技示范场见到张联财时,他刚从南安市区办完事回来,他看着院子外的稻田念叨,“估计快下雨了,稻还没收完”。他说自己是个“大老粗,地地道道的农民”,实在没什么可说的。但一提及水稻,他的话就多了。“当年是在生产队做农技员,去参加推广矮秆水稻良种,发现矮秆水稻比高秆水稻更抗倒伏、更耐肥、更高产,关键是有优良种子。我就想,这样农民可能不用挨饿了。”张联财说,当时他19岁。那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很多人吃不饱,甚至饿死。他想如果能种出更高产的水稻,就可以让更多的农民吃饱。于是,他一头扎进这未知的领域。他四处寻找读物,也自费订阅购买和水稻栽培、育种相关的书籍杂志。当时公社从广东等地请来的一些专家,住在他家,他与专家同吃同住了一年多,不断地向他们学习相关知识。

­  1973年,张联财从常规水稻“科情3号”中选育一株变异植株,经过2年精心培养繁育,选出一种丰产性能好、成熟期比其他品种早10多天的新品种,受到村民的喜爱,命名为“认真3号”。

­  全家以副业养研究培育出国家二等米

­  培育一个新品种往往需要10多年的试验、繁育,才能通过审定,这期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妻子一开始并不理解,张联财耐心地劝说,后来,妻子、儿子、儿媳和女儿,全家齐上阵。他们每年种50亩柑橘园、养好20多头猪,搞好副业后,把其中大部分的收入作为育种试验的经费,外加一些贷款,这才撑起了他科学育种的道路。

­  1997年春,张联财从广东省农科院引进“广科81”良种,经过5年的大田试验、观察、筛选和提纯,选育出“东联5号”种子。2002年12月,种子送往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东联5号”的8项指标符合一级规定,米质达国家优质二级标准以上。平均亩产高达431公斤,比常规当家品种增产8%。2007年至2008年,“东联5号”在泉州、莆田、漳州、龙岩等地区推广种植22.1万亩,增产稻谷759.6万公斤,农民增加收入5304万元。

­  现在,在示范场外的五亩选种田里,有100多种品种正在选育。其中“东联红3号”是一种含铁、含锌的高营养价值米,正在选育阶段。而“东联早1号”在今年8月已获得农业部国家二等米标准,这也是全省唯一的早季二等米。

­  现在研究培育优质水稻不仅是张联财的事业了,也是附近村庄许多农民的丰收梦。张联财在当地成立了“金山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他作为老师为农民开课,指导农民科学种田。(记者 陈玲红 吴嘉晓 文/图)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安溪县蓝田乡:开展体验式教学 推动主题教
  • 金埭头 银岑兜 因华侨而远近闻名的村庄
  • 晋江市领导到陈埭镇检查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