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安 > 南安新闻 > 正文

南安水头镇关工委:寓教于法 寓教于乐 寓教于情

2015-12-03 16:27 来源:南安商报 0

  水头镇地处泉、厦、漳闽南“金三角”中心区域,是福建著名侨乡和经济重镇。经济快速运行的同时,水头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工子女和留守儿童,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水头关工委在不断摸索中,慢慢走出了一条寓教于法、寓教于乐、寓教于情的工作路子。

  寓教于法 成立基层保护青少年组织

  “水头是经济重镇,外来人员众多,外出经商人员也多,这让镇里的外来工子女、留守儿童也多了起来。”水头镇关工委秘书长张太平表示,这些孩子更需要用心教育,水头镇关心下一代工作形势相当严峻。

  张太平说,针对现状,水头镇关工委积极开展“百万大手牵小手”活动。今年初以来,水头镇关工委举办专题普法教育4场次、心理教育辅导2场次,水头中心小学、第三实验小学也举行了“小记者在行动”征文、演讲、实践体验活动。

  据统计,截至目前,水头镇关工委共帮助留守、特殊群体、适龄儿童入学11人,帮助待就业青年就业22人。水头镇还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要求,成立了水头镇关工委基层保护青少年组织。

  “这个组织除了负责参加公安机关陪护审理之外,更需要对辖区内轻微犯罪的青少年进行面对面的法律知识教育。”张太平说,参加该组织的8名成员都是有一定法律知识的“五老”成员,自组织成立以来,成员们主动配合水头派出所、水头刑侦中队、水头司法所开展帮教转化工作,对未成年人的询问监护共有8次。

  寓教于乐 建“趣耕园”教孩子种菜

  青少年教育,单靠枯燥的课堂学习稍显单薄,于是,水头镇关工委还举办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新一代青少年离农田越来越远,五谷不分,更无法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为解决该难题,今年4月,第三实验小学便建立了一个近1亩大小的“趣耕园”科技社会实践基地。

  “现在‘趣耕园’内种有包菜、格兰菜、白菜、葱、蒜等各种应季蔬菜。”张太平告诉记者,这些蔬菜都是由水头镇“五老”成员,手把手教小学生培育出来的。

  “通过‘趣耕园’,不仅能让孩子们吃到新鲜无公害的蔬菜,更能让他们了解农民的辛苦,并且在劳动中找到乐趣,寓教于乐。”张太平说。

  除了“趣耕园”外,水头镇关工委还积极开展其他教育活动。多年来,建立了朱子祠、德利武术馆德智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重要节假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并组织学生学雷锋,开展“三爱”教育活动。依托水头镇2处老少乐园,选送优秀代表节目深入(社区),举办联艺演出活动达28场,17岁以下青少年登台献艺有20多人。

  寓教于情 开展捐资助学助教助校活动

  在工作中,水头镇关工委深知,关爱青少年的成长,更需要用心、用情。

  “水头镇‘五老’人员约有170名。”水头镇关工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多年来,水头镇关工委积极倡议基层“五老”人员开展捐资助学、助教、助校活动。在这些“五老”成员的带动下,镇里的“大手牵小手”关爱活动效果得到了提升。

  2015年,根据各村(社区)关工委报送的工作信息统计,活动获得的捐资总额达2250万元,受资助学生达630人,受助学校12所,帮助学生做好助学金申请报批达60余人。

  水头镇关工委寓教于情工作并不止步于此。“对于孩子的教育,应该有更多的包容心。”张太平说,水头镇关工委在开展帮教转化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外地未成年流窜到水头,在本地进行犯罪的情况。这些孩子缺少家庭温暖,关工委成员们除了对其进行法理上的教育之外,还会在精神上抚慰他们,并自掏腰包,为这些未成年人凑足生活费、路费,让他们回归家庭。(记者 林梅治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药交会在厦举办 南安26家药企组团“取经”
下一条:南安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班子联席会议召开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