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安 > 南安新闻 > 正文

柿饼“甜如初恋” 南安蓬华镇大演村民富了

2015-11-24 15:38 来源:南安商报 0

  蓬华镇大演村是南安市小有名气的“柿子村”。如今“霜降”已过,眼下正是柿子成熟的季节,在大演村,柿子用于鲜卖的却为数不多,反而是被加工成柿饼再销售。不少吃过大演村柿饼的市民称赞其“甜如初恋”。

  昨日,记者来到大演村,眼前的这个村子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晒着柿子,场面极为震撼。“每年的这个时候,村里就开始忙着做柿饼,一年也能挣个两三万元。”村民洪炳源说道。

自制去皮机器“柿子村”里忙制柿饼

  昨日,记者来到村民洪甲申的农家庭院里,晒得金黄的柿果堆满了整个庭院,一个个被削了皮的柿子“躺”在竹匾上。洪甲申的妻子正在翻晒柿饼。

  洪甲申告诉记者,这些柿果是10天前采摘而后去皮,经过风吹日晒,已快成型。“后面只要再经过挤捏、捂霜就成柿饼了”。

  20多年前,洪甲申并不会制作柿饼,而是把柿子卖到安溪,后来跟师傅学了做柿饼的技术。

  “把柿子削皮后,经过反复翻晒,这柿子才能制成柿饼。”洪甲申说,“制作柿饼也有十几年了,销售得很好,就连国外的侨亲也喜欢吃,一些市民吃过我们制作的柿饼,都说甜得跟初恋的味道一样。”

  记者发现,家里有种柿子树的村民,几乎都备有一台去皮机器。“这两台去皮机器,都是我自己组装的,以前仅靠手剥,1天最多也只能加工50斤柿子左右,而如今2个小时就搞定了。”洪炳源说。

  村民洪周生告诉记者,利用机器,他一人一小时能加工100斤柿子。“家里种的柿子少,制作柿饼的柿子都是向村民采购的。”洪周生说,柿饼最好是风吹日晒,雨天还得把柿子放在空调房内进行抽湿吹风,等到北风一吹,柿霜凝于表面,这柿饼才算真正制作而成。

成立合作社村民腰包鼓起来了

  大演村四面环山,遍植柿子树。由于地处偏远,运输成本高,村民卖鲜柿难以赚到钱,在政府帮扶下,村里才开始发展柿饼经济,并于2011年1月成立专业合作社。如今蓬华镇大演村柿子已经达到2000多亩,大部分村民都加入到合作社里。

  洪炳源家里就种植有100多棵柿子树,每到这个时候,他都要步行到2公里外的山上采摘柿子。

  “100棵柿子树产量约有1万斤,但是由于家里就我与老婆两个人,来不及加工,便销售给合作社的其他成员。”洪炳源说,柿子每斤售价2.5元左右,而如果是自己制成柿饼,每斤能卖到25元。

  洪炳源告诉记者,他每年可以加工制作2000斤柿饼,扣除成本能赚到3万元。

  据大演村村委会主任洪剑芳介绍,成立合作社的初衷就是为了推广柿饼的制作技术,开拓市场,由于村里的柿饼品质高、口感好,往往都来不及外销,就被一些朋友、熟客订光了。“接下来,村里将引导村民精细化管好柿树,发展柿饼经济,让更多人一饱口福。”(记者 黄俊涛 通讯员 戴泽文 黄耿鑫)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多措并举推进黄标车淘汰工作 南安启动约谈机制
下一条:南安召开泛家居产业开拓澳洲市场座谈会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