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以为自己在干什么大事 原来加入了传销
最近,受同学热情相约,河南小伙小职来南安和同学小刘相聚。但是,在南安住了几天后,老同学高亢的“创业”热情,时不时抛出的“心灵鸡汤”,让小职感觉很不对劲。
为了将同学救出“火坑”,他拿起电话报了警……
毕业一年同学热情邀他来南安
小职和小刘是同班同学,2014年毕业于河南理工,两人都是24岁,河南人。小职性格开朗随和,在校期间和同学相处得不错。小刘脾气比较犟,常独来独往,在班上和他交流较多的只有小职。
小职毕业后去了北京,在一家外卖公司上班,收入还不错。从偶尔的聊天中,小职知道,小刘求职过程十分坎坷,曾在安徽做过销售,随后又换了很多份工作,但每份工作的时间都不长。因为工作较忙,毕业半年后,小职和小刘就断了联系。
今年国庆前夕,小职突然接到小刘的电话。小刘称,自己现在在南安工作,希望小职国庆有时间来南安叙叙旧。
同学热情相邀,小职一下就同意了。10月7日,小职在南安汽车站见到了小刘。见面后,小刘先将小职带回汽车站旁的出租房内安顿。
出租房虽然旧,但有三室一厅,房间里的一切井井有条,和小刘同住的是两名男子。向他们介绍完小职后,小刘就带着小职出门。随后两天,两名男子也热情地领着小职到处游玩。
干净的房间,自由行动的小刘,热情的同居男子,小职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传销窝点。
同学斗志高昂原来是加入了传销
“年轻人今天不对自己狠点,明天就不会好点。”小职发现,在刚来的两天时间里,小刘及另外两名男子,天天给他灌“心灵鸡汤”,或是“引经据典”,讲述某某某几岁,就身家过千万的故事。
小职见3人斗志高昂,似乎在干大事业,便询问他们做什么工作。小刘告诉他,他们正做成功人士曾经做过的事,并模仿他们的经营模式。
“我们的经营模式就像一个金字塔,比如,你加入我们,可以介绍亲戚朋友加入,加入需缴纳4000元费用,你就可以从中按百分比抽取一定金额。如果你介绍的人也推荐别人加入,除了推荐人能拿抽成,你也能拿抽成,以此类推。如果将团队滚雪球似的发展下去,你想想收入多可怕。做得优秀还能升干部。”其中一名男子称,自己已经是组织里的干部了。
听完3人这一番“演讲”,小职突然想到,曾经看过一篇介绍“庞氏骗局”的文章,和他们介绍的类似。虽然行动自由,房间也不像传统传销窝点那样脏乱,但见3人疯狂的状态,小职确信小刘加入的是一个传销组织。
为解救同学他向派出所报案
小职将这件事告诉了小刘,但小刘却说:“这些成功人士明明那么真实,我为什么不信。”想到小刘以前虽性格孤僻,但踏实上进,小职决心将他救出“火坑”。因为行动及通信自由,10日晚,小职向柳城派出所报警后,将3人约到南安汽车站旁。民警赶到后,将4人带回派出所。
在派出所,小刘及另外两名男子什么也不肯多说。小刘称,自己4月来到南安,并没有被威胁,也没有被非法拘禁。随后,在民警及小职的百般劝说下,小刘同意离开“组织”,由小职送其回河南老家。
昨日,记者联系上小职时,小职称在路上和小刘说了很多,小刘似乎已经有所醒悟,目前小刘已回到父母身边。
民警传销组织虚构美丽前景引诱对未来迷茫的人
民警告诉记者,传销窝点多选择在经济繁荣、交通便利、廉价出租房附近,且如今传销组织都会选择刚进入社会的迷茫年轻人,或是没有明确目标的人。传销者往往利用他人对未来的迷茫,虚构一个美丽前景,并辅之以“心灵鸡汤”,让被传销者认为,只要通过努力,就能达成某种目标。
被传销者因为感谢对方让自己找回生活的方向,加上长时间被“洗脑”,即使不被限制自由,也不会离开。
民警称,传销和销售不同,销售是卖出物品,通过差价获得利润。传销则不卖产品,而是通过介绍新人加入,收取“门票”,让推荐人及介绍者一级一级获利,所以传销需要不断有人加入,否则“金字塔”将会倒塌。(记者 张亦弛 通讯员 何莹莹 黄明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