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行走:穿越世俗的藩篱只为做好自己
2015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极限运动电影不再灵。《云中行走》《绝命海拔》《极盗者》三部充满热血、激情、勇气元素的以极限运动为主题的电影,无一例外都扑了街。实际上,它们都不是烂片,甚至挺好看,既有足够的商业噱头,又有一定的文艺内涵。看起来有大卖的样子,结果却都奄奄一息,投入与产出比严重不协调。2015是文艺片的小年,这几部片的表现,本该有所斩获,结果却实在寒酸,真有些为它们鸣不平。
这里只说《云中行走》,片中的视效蔚为大观,直看的胆小者心惊肉跳两股颤颤几欲先走,拥有极强的代入感,人物形象也很鲜明,为了目标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精神也很感人。可是,它就是败了。为什么?
有关这个问题,我一直问了自己很久。作为事后诸葛亮,我想大概还是有关人物塑造的问题并与背后更深的时代背景有关。尽管囧瑟夫的表现算得上出彩,并将故事原型飞利浦·帕特的偏执与大无畏表现的相当不错,在镜头语言下也格外引人入胜。但是,离经典形象还是差了一截,想想看也不算囧瑟夫不努力,最终还是剧本出现了问题。
影片中囧瑟夫要完成对世贸中心双子星座的空中跨越,对于他个人来说,首先他需要冲破个人身份的限制。生活在法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家里希望他能够好好学习安稳从事一份职业,然后光宗耀祖。结果,他却喜欢走钢丝,而走钢丝在那个时代还是马戏团里的小丑才干的不入流的事。为了走钢丝,帕特不得不与家庭断绝了关系,靠接头杂耍过活。这是他走出自我的第一步,也是造就他想要完成任务不顾一切的性格的起源。为了自己想干的事,可以离家出走,而且目标还是一件前途不明虚无缥缈的事业。这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做的,帕特却走了出来。
其次,他进入了马戏团学习走钢丝,却又不愿意在马戏团里进行表现。他把常见的小丑戏法当成了一门艺术,一心想要有所跨越,想要完成一些了不起的大事。身在马戏与杂耍之中,却心有所想,一门心思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来,这是他的第二个不安分,也是完成壮举的必要条件。要知道,在那个时代,他并不是最优秀的空中行走者,他的老师都告诉他仅仅在老师的马戏团里比他走钢丝走的好的人就有好几个。但那些人却没有完成壮举,只是马戏团里的一个角色。帕特却完成了世人所不敢想象的作品,成为了不朽者,这既是胸怀大小的问题。只要敢想敢干,往往就能够超越许多比你还要强的人,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再次,他老早就将目标瞄到了正在建设中的美国纽约世贸中心。作为一名法国人,却早早就盯上了世界上即将完成的最高建筑。然后又按步骤地一步一步执行下去,这种执着也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的。更何况,这项壮举,本身还是非法的。不仅在双子星座上进行空中行走时违法的,在其他高楼上行走也是违法的。菲利普·帕特所干的事,压根就是一个违法的活动,他却乐意从一个违法中走出,然后又去进行另外一个,以身试法还屡试不爽。走出种种藩篱,他所要挑战的,不仅仅是个人承受力,还有传统习惯的束缚,更有法律层面的限制。将多重挑战叠加在一起,视规矩于无物之人,藐视既定规则去完成挑战,这种精神,真能够理解了,也就真的能感受到最终完成云中行走的困难与意义了。
只是,既然这件事拥有这么多意义,为何电影都没拍出来,而只是看起来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犯罪片呢?想想同一个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他在《阿甘正传》里所塑造的阿甘,看似呆呆傻傻憨厚有余,实则背后象征了美国陷入经济危机时对理想的期盼。一个简简单单,一心往前冲的形象,带动的是背后千千万万个不知前进方向在那里的美国民众们。阿甘就像一条鲶鱼,以自身不自觉的行动力,刺激并带动起了麻木的民众,还有他们身上的动物精神。正是这一点,阿甘被是视为了美国国民实干的精神象征,也是美国梦在新时期的代表。那时候,时间是1994年,年轻的克林顿总统刚刚当选第一任总统2年,正处于大干快上的时期,美国经济在他的带领下刚好处于恢复与上升期。这样的氛围,恰恰暗合了阿甘所涵盖的精神内涵。所以,在佳作如云的1994年,拥有了时代意义的《阿甘正传》最终得以脱颖而出,在奥斯卡颁奖季里大红大紫,包揽了诸多奖项。可能,在创作《阿甘正传》时,可能罗伯特·泽米吉斯自己都没有想到电影能够不自觉地戳中了时代的命脉,恰到好处地击中了时代的软肋,被命运选中成为了幸运者。之后罗伯特·泽米吉斯在《荒岛余生》《迫降航班》里塑造的人物形象也足够丰满,甚至不亚于阿甘,但都没有能够走的更远,就是没有了《阿甘正传》时期的时代背景。
《云中行走》的失败,大抵正是如此,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尴尬的。再延伸一个问题,大家都说2015年是文艺片的小年,但很少有人问为什么会这样?而接下来的2016年,却又有一大批大导在蓄力,做好了冲刺的准备,这也使得2016年必定充塞了许多文艺佳作。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2016年是美国大选年,总统要改选。这可是美国的大事,也是能够带动整个社会思潮变动的年份,许多平时不关心政治的人,则会在本年度里开始关心时局,并投出自己的那一票。这在客观上助推了思想的活力,也是助推了文艺片的热潮。因为只有大众的思维活跃了,才会想看带有思想的文艺片。不然,大家就踏踏实实地看看娱乐大片就足够了。于是,许多导演及制作人,于是主动抛弃了2015,选择在2016年再抛出自己的作品。有这一想法的人多了,2016年集中出现的文艺片也就会多了。
《云中行走》内蕴上的单薄,形成了它的先天性不足,然后又偏离了时代主旋律,于是就显得更加尴尬,这才是它不幸命运的主要原因。
至于《云中行走》《绝命海拔》《极盗者》全都失败,大概是由于作为准大片,它们表现出来的视效与场面,对已经经过大场面洗礼的观众来说,实在不及《星球大战:原力觉醒》《侏罗纪世界》《复仇者联盟2》,甚至不会像《007:幽灵党》《碟中谍5:神秘国度》《终结者5:创世纪》那般好看。于是乎,这些片只能无功而返,显得有些不瘟不火,只怪自己生错了年代。见惯了大场面,对伪大片已经无感。只有天朝观众,因为见识少,还会觉得不错。但口碑的影响力,却已经通过网络化,让世界变的更平,从美国传来的消息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国内的口碑,于是当《云中行走》在国内上映时,海外传来的先导口碑,使得没有形成抢票的局面成了必然,不咸不淡的场次与上座率,又进一步加深票房的走低。最终,也只能是形成一个尴尬又难看的票房了。
还是那句话,《云中行走》绝不是烂片,它本来可以表现的更好一些,但因为场内场外的诸多原因,最终就是没有红火起来,这也算是一悲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