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肛男孩盼回课堂追踪 晋江爷爷愿为小东制作接便器
网友捐款明细
老王利用保鲜袋来作为造口接便器的可更换容器,成本低廉
德化盖德乡有济村,14岁的小东患有先天性无肛,两次手术后,现在只能通过肚脐附近的造瘘口进行排便,为再次手术准备。目前小东休学在家,而他的父母正抓紧打工攒手术费。
小东盼望回归课堂却又受病痛折磨的遭遇,经早报报道后,引发社会各界关注。昨日,腾讯大闽网全文转载早报报道。许多网友留言鼓励小东坚强面对生活,热心市民也纷纷伸出援手。
老人曾患直肠癌术后由肚子排便
晋江王马金先生致电本社热线96339称,自己曾是一名直肠癌患者,手术切除病变直肠后也和小东一样,通过肚子上的造瘘口排便。老王还为此自己设计研发了一款装置,既可保护瘘口,又方便实用。
王马金先生今年67岁了,但依旧精神矍铄,一点儿也看不出他曾是名癌症患者。“我是2009年农历十月底接受直肠癌手术的。”老王告诉记者,因自己体内发生病变的直肠位置较接近肛门,医生表示只能将病变结肠和肛门一同切除,另外在肚子上做造瘘术,将直肠直接接到肚皮上,通过造瘘口排便。
“手术后,我也是和小东一样,挂了个造口袋在肚皮上接排泄物。”老王从房里拿出一个造口袋说,造口袋是直接粘在人的皮肤上。那半年间,老王几乎一天要用掉好几个造口袋,“一个造口袋要五块钱,一天用三个,就要15元,花费高不说,用了造口袋后皮肤非常痒,还红肿”。
自制造口接便器
还申请实用专利
老王在一次术后复诊时,听一病友介绍可以用圆形的不锈钢圈将袋子固定在腰间,而不用造口袋。回到家后,长期从事技术活的老王便自己摸索研制造口接便器,“我的造瘘口是突出来的,如果没有塑料膜保护,会与裤子直接摩擦”,老王便在病友的圆形不锈钢圈基础上,焊上两个半圆形,“这样再套上塑料袋就能保护造口了”。
第一天试用时,老王用了普通的红色塑料袋,但老王很快意识到红色塑料袋不仅粗糙,且所含化学物质对皮肤也不好,老王于是想到了保鲜袋。
“将保鲜袋穿进半圆形不锈钢圈,再翻开,后用松紧带扣在腰间。”老王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演示给记者看,“一盒保鲜袋有250个,不贵,又环保。”老王用自制的造口接便器已两年有余,其间,他还将自己的“小发明”赠送给两名病友。2010年,老王还为自己的小发明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
特别能理解小东
愿意赠送接便器
“我特别能理解他的感受。”对于小东的境遇,老王感同身受,“通过肚子上的造瘘口排便,有异味是无法避免的,关键是心态要好。”
老王对记者说,他希望能与小东见面,告诉他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让他知道,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他一个人遇到这样尴尬特殊的情况,我想告诉他,不要灰心!”老王还表示,若今后小东有需要,他愿意亲自制作一个造口接便器送给小东。
□早报记者 颜雅婷 潘登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