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青阳洪宅垵仑顶陈氏祠堂搬迁 发现一块石碑
昨日,晋江青阳洪宅垵社区陈清飞拨打街区互动热线13599162241向记者反映:他们家族的祠堂即将被拆除,在搬迁时,发现了一块年代已久的石碑。“这是什么碑,上面记载的是什么?”家族成员好奇不已,议论纷纷,希望能有专家帮忙解读。
陈氏祠堂发现的石碑。
搬迁祠堂发现一块石碑
据了解,洪宅垵社区下辖洪宅垵和仑顶两个自然村,共有6个祠堂。陈清飞是仑顶村的,所在家族的祠堂近期正在拆迁。
搬迁时,他们偶然发现一块布满灰尘的石碑,虽然看不懂上面的内容,不过碑上的“进士”“康熙”等关键词令他们不禁猜测:上面是不是记载着他们某位祖先的情况?而这个祖先应该当过大官。
发现这块石碑后,大家奔走相告。不过,没人听说这块石碑从何而来,有何用处,记载了什么,就连家族里年纪最长的陈文川也说不上来。于是,他们把石碑洗干净,再用红布包起来,小心翼翼地带到了临时祠堂暂放。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临时祠堂看到了这块石碑。石碑为青石质地,高约55厘米,宽约30厘米。右起竖行文,写着“庙之有记也纪德叙功以传后而垂不朽……”石碑除了左下角破损,其余部分保存较为完整。字体较为清晰,不过最左边五行全部模糊,无法看清内容。
“都是古文,我们看不懂,很想知道上面记载了什么。”得知记者来采访,越来越多的村民前来围观。“我们都是一个家族的,要不是这次搬迁,根本不知道我们祖先还给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东西。”村民陈文和说。
百年前曾有一支同宗迁到台湾
随后,记者来到这座即将拆迁的陈氏祠堂。根据墙上刻录的捐资芳名录可知,这座祠堂曾于2000年12月进行修建,捐资者中,有许多印尼华侨。
今年80岁的陈文川告诉记者,他曾于1998年和2007年两度只身前往印尼泗水寻亲。当时他通过个别尚有联系的堂亲牵线搭桥,在语言不通、环境陌生的情况下,几经周折,最终找到了200多位失散多年的亲人。
说到寻亲,陈文川这一家族成员还有个解不开的心结。陈清飞介绍,他听老一辈人说,大约在百年前,他们祖先生活在永和镇坂头村。当时村里有陈、蔡、许三大姓氏。后来因为某些原因,陈氏家族整体搬迁出坂头村,其中一部分搬到洪宅垵,大部分则搬去了台湾。
“听说那里也有一个坂头村,很可能是当年我们祖先搬迁到那里后才起的村名。”陈清飞如此猜测,其他村民也纷纷表示赞同。由于家族族谱在上世纪60年代时被烧毁,关于他们的家族史、家族成员情况,他们都不得而知。
陈清飞说,他们家族属于洪宅垵社区仑顶自然村,现在整个家族只有115人。“当时大部分人都去了台湾,这么多年过去了,繁衍到现在,肯定有很多子孙后代了。”对于远在海峡对岸、失联已久的亲人,他们牵挂不已。
村民陈国钦对记者说,他们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尽早帮他们圆这个“寻亲梦”,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等到远在台湾的亲人回来“寻根”,和家人团聚。
记者上网查阅资料后发现,台湾的确有个“板头村”,位于嘉义县新港乡,和晋江永和的“坂头村”有一字之差,但读音一样。
村民今日将带石碑前往博物馆
昨日傍晚,记者联系了晋江市博物馆馆长吴金鹏,并把石碑图片发给他。在了解了石碑的规格后,并根据图片中石碑上的大致内容,吴金鹏初步判断该石碑为庙重修碑,上面记录了庙重修情况及捐资芳名录。
那么,这块碑所记载的庙就是这座祠堂吗?石碑又是什么年代的?村里真的出了大官吗?碑文上还记载了什么?带着种种疑问,今天下午,村民们将带石碑前往晋江市博物馆,请专家为他们解读。对此,本网也将进行追踪报道。
此外,如果您有这个陈氏家族成员当年迁台的任何线索,或者能提供相关渠道帮忙寻亲,请拨打13599162241与我们联系。(记者 沈茜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