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紫帽山气象雷达首次实战 紧盯海贝思动向
工作人员正查看雷达试运行情况
闽南网6月17日讯 “海贝思”的到来,让前两天的泉州普降大雨到暴雨。虽然前晚,“海贝思”就已被停止编号,不过它所带来的后续影响,仍被泉州紫帽山气象雷达“看在眼里”。
记者昨了解到,这是泉州新一代气象雷达系统第一次面对凶猛的热带气旋,其首次“实战”效果让气象人员纷纷“点赞”:该气象雷达对台湾海峡近海台风监测预警非常有效,这次,它就将收集捕捉到的气象信息,提供给各级气象部门,为台风预警、减灾防灾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参考。
连续生成雷达图
可判断台风路径
昨天上午10点半,雨雾缭绕的紫帽山气象雷达塔楼上,记者再次探访顶楼的雷达机房(本报去年12月28日A2版、今年5月23日N1版曾作相关报道)。虽然该雷达的设计是远程控制、自动运行并可无人值守,但由于还在试运行阶段,工作人员仍轮流值守。
工作人员小舒介绍,该雷达自14日下午开机后就一直没关,当晚8点,发出第一个气象数据包,并上报给上级气象台作预报用,随后,每6分钟继续形成并发送一个数据包。
“说白了,就是看图说话。”泉州气象台工作人员小童介绍,接收到数据包后,系统会将其转换成气象图像,就像动画一样,多张静态图像组合之后,就是动态图了。以这次紫帽山雷达生成的“海贝思”的台风涡旋图为例,其中的蓝色只代表有雨,绿色区域代表小雨,黄色代表中雨,红色代表大雨;而某区域是否为暴雨及以上,可根据图像上红色滞留时间长短来大致判断。
小童说,一般来说,气象雷达主要对雨量、台风监测灵敏,风力等则需要地面自动观测站的配合,综合多种信息后,就可判断甚至预测台风行进路径。
对于家门口的天气
借助它看得更清楚
与“海贝思”正面交锋以来,气象部门工作人员体会到了紫帽山气象雷达带来的好处。他们这样比喻:“就像自家也安装了监控,对家门口的动静一目了然,再也不用依靠邻居家的了”。
工作人员介绍,此前,承担近海台风检测任务的,主要是福州长乐、厦门和宁德三地的雷达。宁德雷达是移动简易型的,会受天线抗风性能的限制。而当台风中心移到台湾海峡南部及南海东北部时,长乐雷达也鞭长莫及。厦门雷达因受厦门机场主航道和机场净空限高的影响,建设高度不到200米,造成在台湾海峡方向上有部分遮挡,对高度3公里的海上气象目标的探测距离只有120公里。
而紫帽山气象雷达,海拔达530多米,探测半径230公里,监测范围包括福建大部、台湾海峡及南海东北部、台湾、广东东部、浙江南部和江西西部等。因其位置很好,可360度无挡角观测,不仅提高了对泉州西北部山区的气象探测能力,还弥补了台湾海峡南部海域的雷达探测盲区,提高了近海台风监测预警能力。(海都记者 陈建辉 谢明飞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