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晋江 > 晋江新闻 > 正文

96岁阿公和他的79岁相馆

2013-08-14 08:46 来源:闽南网 0

  96岁阿公和79岁相馆

相馆渐渐被人淡忘了,老相机也很久不用了,但陈阿伯会把相馆一直开下去

96岁阿公和79岁相馆3

修底片是门很难的技术活

  闽南网8月14日讯 “超然相馆”79岁了。

  移开一块布,一台收藏级别相机显露出来——海鸥WM6-I型室外木质照相机。

  老相馆在龙湖镇衙口村,主人陈延攀如今已96岁。

  满头银发,老花镜,双目炯炯有神。笑口常开的陈阿伯,和老相馆,这么一路相伴了几十年。

  这些年,随着数码相机和带有拍照功能手机的普及,老相馆已逐渐淡出,但他一直开着老相馆,他在等他的老朋友,他知道,镜头中的人,永远可爱可亲。

学徒三载自立门户开相馆

  陈阿伯三个儿子继承了父业,最辉煌时,父子共开了四家照相馆,分布在晋江青阳、龙湖和石狮。6年前,老伴去世了。龙湖的这家老相馆,成了他的全部。

  陈阿伯眼力很好,穿针引线不成问题。但这些年的客人其实已经很少了,一个月,偶尔帮一两个老人照遗像。

  为何坚持?“几十年来,不少老顾客已习惯了找我,我也习惯了这一群老朋友。”

  确实是老朋友了。15岁,家里贫病交加,他经介绍,跟着姐夫的一个日本朋友学照相。那时候,这是个时髦新兴的行业,当初晋江只有三家相馆。

  当了三年学徒后,他自立门户开相馆,花40元买来一台老相机,再买了点布景,简单置办了点照相设备便开张了。

  煤油灯下,他常修底片至深夜。用一根两三厘米长的铅笔尖,在底片上脸部较瘦的凹处加上几笔,人像的面部表情就更饱满了。为练这个技术,他曾双手僵硬得拿不动筷子。

定格时光手上功夫懒不得

  陈阿伯去年摔了一跤,后脑勺磕了个大口子,如今有些事已记不太清楚了,但他记得,“照相馆一直开下去”。

  “每个人的每张照片都是很重要的。”胶片时代,经他洗出来的照片,能保留多年不褪色不发黄,这是他自豪的地方。

  那时照相很贵,一张三寸的结婚照,要2块大洋,而当时100斤大米才4块8大洋。不过,闽南地区比较重视家族团聚和存照纪念,尤其是华侨归国与同族宗亲照全家福,还有新人结婚和小孩周岁以及学生毕业等,陈阿伯都能照。

  陈阿伯拍照有个小技巧,拍前“不经意”地讲个小笑话,人们会心一笑时,他捏一下右手中的快门气囊,记录下这个灿烂的瞬间。

  赚到了钱,陈阿伯不忘帮助穷人,给贫穷的学生和老人照相,他从不收钱。他还曾捐助衙口一家幼儿园,并为南安石井一小学捐建过两间教室。

小镜头里是永远可爱的人

  时光匆匆流逝,老相馆渐渐被人淡忘了。

  邻近的理发店老板刘女士与陈阿伯是十多年的邻居了。“以前老相馆人还是蛮多的,很火爆。”刘女士说,现在相机和手机都普及了,年轻人能随手拍照,老相馆跟不上现代生活节奏了。

  如今,陈阿伯年事已高,来照相的,也只是少数的老朋友了。“或许,他和他的相馆只属于那个时代。”

  “变化太快,我跟不上了。”陈阿伯心里明白,他现在也买了个小数码相机,小巧轻便能随身携带,但拍起来,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从最早的玻璃底片,到塑料页片,到后来的胶卷,再到如今不用底片的数码技术,在陈阿伯看来,唯一不变的是镜头中的人,一直是那样可爱可亲。(本网记者 陈建辉 谢明飞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被骗上万元 男子大半夜闹跳楼
下一条:自撞花圃疑骗保 监控摄像记录一切
24小时新闻排行榜